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数字常识   民间典故   中国地名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 人名故事  
网站首页 >> 中国地名 >> 江苏省 >> 南京市 >> 文章内容

南京市鼓楼区


[日期:2015-01-17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3001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1955年始建鼓楼区。因境内有明代所建“鼓楼”而得名。鼓楼是以前的城市中用来报时的一个建筑,与“钟楼”相配合,白天用钟声报时,夜间用鼓声报时,因此有“晨钟暮鼓”一说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鼓楼区历史源远流长,是南京城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,五六千年前就有许多处原始村落存在。周显王三十六年前(前333年),楚威王熊商打败越军后,在石头山置金陵邑,此为鼓楼区境第一个行政建置,也是南京城区建置之始。秦始皇赢政三十七年(前210年),始皇东巡,途经金陵,改金陵邑为秣陵县,并增设江乘县。

      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(211年),吴侯孙权自京口(今镇江)移治秣陵,次年改秣陵为建业。晋改建业为秣陵、建邺、建康,南朝均都于此。隋唐降低建康政治地位,由郡降为州,再降为县,兴废无常,名称多变。现区境自五代杨吴天祐十四年(917年)至清末,始终为江宁、上元两县管辖。明初,筑南京城墙,区境主体部分圈入内城,其余部分也在外廓之内。

       鼓楼建区始于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3月,始称南京市第六区,当时所辖范围,汉口路以南和草场门以西不在现区内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,伪维新政府时南界始推至汉中路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,玄武湖一带划入区境,区域范围扩大。

       解放后,1950年成立新五区时,中央路以东及玄武湖全部划出。1960年,实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时,城区带郊区,栖霞人民公社的燕子矶镇、迈皋桥镇、晓庄农(林)场及下关人民公社的小市镇划归鼓楼人民公社管辖,1961年后陆续交还栖霞区或市管。

       1995年成立新五区时,中央路以东及玄武湖全部划出。1955年始建鼓楼区。因境内有明代所建“鼓楼”而得名。1960年,实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时,城区带郊区,栖霞人民公社的燕子矶镇、迈皋桥镇、晓庄农(林)场及下关人民公社的小市镇划归鼓楼人民公社管辖,1961年后陆续交还栖霞区或市管。

       2002年10月,市委、市政府对建邺、白下、鼓楼、雨花台四区行政区划做部分调整,其中将鼓楼区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以南地区,划归建邺区管辖,将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办事处汉中门大街以北地区及其建制,划归鼓楼区管辖。2013年2月8日,撤销南京市鼓楼区、下关区,设立新的南京市鼓楼区。以原鼓楼区、下关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鼓楼区的行政区域。

【附加】
“下关”名称由来:

       在明代初年,那时下关叫做龙江关,而制造郑和宝船的龙江宝船厂也是因为紧靠龙江关而命名的。到了清代初年,政府开始在龙江关和上新河一带设立关卡、收取税费。当时地方政府主要是针对通过水路到达南京的牛、羊、猪、竹材、木材的交易税、地皮税和船税。渐渐地,民间逐渐把位于上新河的关卡称为“上关”,而把原来的龙江关称为“下关”了。不过,这时的下关只是一个政府收税的关卡。

       下关真正的开发始于清代光绪年间,这个时候南京已经成为了对外商埠,大量的人员、货物都通过下关到达南京。在这段时期内,下关不但成为了南京聚集最多洋人、洋货的地区,还修建了商埠街、大马路、二马路等近代化道路,邮局、清道夫等西方事物也随之而来。这时的下关俨然成了南京最具活力的地区。1955年8月,成立下关区。

原下关区沿革:

       春秋属吴,战国先属越,后属楚。秦置江乘县于栖霞山附近,县境沿江西至石头山一带。今下关区在江乘县境内,汉时亦属江乘。六朝时,亦属江乘,并曾迁江乘县城于卢龙山(今狮子山)。筑白石垒于区境东北部位。

       隋初废江乘县,并人江宁。今下关区境遂属江宁县。唐时亦属江宁县境,县名则多变;其白下县治则设于今象山一带白下城。南唐筑城于秦淮两岸,北城止于今珠江路、广州路一线。下关区境远离城区,为乡郊。上元、江宁2县同治郭下,以今区境内秦淮河人江口分界。则今下关区大部为上元县辖地,三汊河以南的西南一角属江宁。

       明初扩城至龙湾,将狮子山一带江防要地围人城中。今下关区自挹江门至大桥南路护城河一线以北地区,为城内屯兵之地,仍属上元。城外仍按原界,分属上、江两县。设龙江关于今下关区境。

       太平天国改下关为天海关。清军攻克天京后,仍称下关。清咸丰八年(1858年)《中法天津条约》规定江宁开埠,因当时尚为太平天国天京所在,未能实行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终于在列强压力之下按约开埠。英国人首先在下关惠民河西一带设教堂,开办工厂、货栈,以后各国教士、商人纷至沓来,划分居留地。商埠街由此而得名。随着沪宁铁路通车,又修城内支线,下关区迅速形成一个新的工商业区。

       民国时期,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划设第七区。其范围:“下关扬子江心以东,护城河、回龙庵、水关桥以西,和记码头以南,三汊河以北",即今区境中部城墙以外部分。南京沦陷期间,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划设4区,限于城内,下关由日军直接控制;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,伪维新政府重新划分区界,以下关为第五区,区界“东沿金川门、新民门、兴中门、挹江门、定淮门城墙为界,南沿护城河、三汊河为界,西沿大江为界;北与京沪铁路至煤炭港为界”;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,汪伪国民政府仍设为第五区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,抗日战争胜利后,恢复为抗战前所设第七区,只北界稍有变动。

       南京解放后,1949年仍沿用原第七区区划。1950年6月重新划区,下关改设新六区,辖区扩大。1955年8月,新七区改名下关区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1967年3月改称下关区为“东方红区”。1973年1 1月恢复下关区原名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