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北周大象元年(579年)的始置黄陂县,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。1998年9月15日,撤销黄陂县,设立武汉市黄陂区。
“黄”字源于春秋时期的黄国,“陂”,则为水圹、水边、山坡地等。黄陂地处武湖之滨,先民怀念故国,故名黄陂。唐代侯喜所撰的《黄陂记》云:“黄陂在汝州,汝州有三十六陂,黄陂最大,溉田千顷,盖黄陂之由来也”。
【沿革】
春秋初属黄国,春秋中期至战国末属楚国。秦统一中国后,分楚国为四郡,黄陂属南郡。汉属西陵县。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,以此地当江、汉之口,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,名黄城。
东汉建安十三年(208年),魏王曹操在黄陂置石阳县,为魏江夏郡驻地。南齐年间,为荣耀木兰故里,在黄陂北部的姚集双龙镇设置木兰县。梁武帝在黄陂区六指东城址筑冶城,是当时南朝最大的“兵工厂”。南朝梁普通四年(523年),在鹿关城(黄陂区北)置北江州。
北周大象元年(579年)改为南司州州府驻地,并置黄陂县,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,从此起常以陂(pí 湖泊)邑代称黄陂。隋在黄陂双龙镇复置木兰县。唐初属南司州,为安昌郡郡府驻地。后属淮南道黄州。南宋理宗端平三年(1236年),寄治鄂州青山矶。元世祖至元十二年(1275年)还旧治,属湖广行省黄州路。明属黄州府。清雍正七年(1729年)改属汉阳府至清末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1月17日置武汉黄德道,旋改名鄂东道,观察道驻夏口县(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),民国三年(1914年)5月23日改设江汉道,黄陂属江汉道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废道,黄陂县直属于省。自民国二十一(1932年)年起,先后属第二、三、四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,原黄陂西北部地区划入新建的大悟县。
1949年,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。1956年,原属黄陂的谌家矶、常青花园、金银湖等地分别划入武汉市江岸区、东西湖区。1959年,划归武汉市,1961年划归孝感地区,1983年10月,黄陂划归武汉市管辖。1998年9月15日,撤销黄陂县,设立武汉市黄陂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