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洪山区是由境内有洪山而得名。
【附加】
洪山古名东山,又名黄鹄山,与蛇山、龟山齐名,合称“武汉三山”。唐贞观四年(630年)尉迟敬德在此监修弥陀寺。到南宋宝祐五年(1257年),孟珙把随州大洪山的幽济禅寺迁移到这里,才改黄鹄山为洪山,改弥陀寺为崇宁万寿禅寺。到明成化二十一年(1485年),又改为宝通禅寺。
【沿革】
1949年11月,武汉市在江南地区设3个郊区,即洪山区、武泰区和挹江区。1951年4月,将洪山、武泰、挹江三个郊区合并为武汉市第八区(武昌郊区)。
1952年7月,武汉市撤销第八区(武昌郊区),并将武昌县部分地区划入武汉市,成立南湖区、东湖区。1955年2月,武汉市将东湖区和武昌县的第七区合并,成立洪山区。
1956年6月,武汉市撤销南湖区将武汉市江南的3个郊区(洪山区、南湖区和青山区)合并为洪山区和青山区。1957年6月,武汉市将青山区改为城区,原青山区所辖乡全部划入洪山区,并将洪山区辖街道划入武昌区。
1960年7月6日成立洪山(城市)人民公社,管辖武珞、珞珈山、滨湖、水果湖、东湖风景区等5个分社。1961年3月武汉市将洪山区人民公社和关山人民公社合并,恢复行政区建置,成立武汉市洪山区。
1964年8月,武汉市撤销洪山区和各城区农业办公室,成立洪山和汉桥两个郊区。1976年1月,汉桥区撤销并入洪山区,此时,洪山区成为环绕武汉市的大郊区。
[参看“武汉市武昌区”词条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