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1995年3月,撤销武昌县,设立武汉市江夏区。因此地为古江夏郡之地,故名。
江夏郡,名称源于“江”和“夏水”,江即长江。夏水,古水名,与长江干流接近但不相通。据《水经注》,故道从湖北沙市市东南分江水东出,流经今监利县北,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。自此以下的汉水,也兼称夏水。
【沿革】
周显王十九年(前350年)楚置沙羡于涂口①(今金口)。秦王政元年(前246年),分天下为36郡,沙羡属南郡。
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,始置沙羡县,为武昌县建县之始,治涂口,隶江夏郡。建安二十年(215年),献帝分江夏为两郡,南郡六县,治夏口(今武昌)属吴,以程普为太守。魏黄初元年(220年),孙权自公安迁鄂称吴王,将南江夏郡改名为武昌郡。
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2月,晋灭吴,以武昌郡隶江州,治夏口。东晋末,汝南郡民流寓夏口,晋太元三年(378年)侨立汝南县。南北朝时期,永初三年(422年),以汝南置江夏郡隶郢洲。
隋开皇九年(589年),改汝南县为江夏县,移江夏县治于鄂州城(武昌)。涂口属之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改鄂州为江夏郡治,隶山南道。江夏郡和江夏县同一治地。贞观元年(627年),尉迟恭督修武昌城。贞观十五年(641年),封李道宗为江夏王。至德元年(756年),恢复鄂州名,隶江南西道。乾符六年(879年),黄巢攻江夏城,破外廓。
五代后梁龙德三年(923年),江夏县隶属鄂州武昌郡。后周显德五年(958年),改鄂州为武昌郡。
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,改武昌郡为武昌军,江夏县仍属鄂州。南宋咸淳十年(1274年),元将伯颜攻鄂州城,宋守将张晏然开门迎降。
元大德五年(1301年),改鄂州路为武昌路,江夏县为武昌路治。元至正二十年(1360年),陈友谅杀徐寿辉,建国武昌,号“大汉”。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江夏县属湖北武昌府,府治为江夏。嘉靖元年(1522年),修筑金口槐山石驳岸。
清为武昌府治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李自成过武昌,改江夏县为瑞符县。六月,清军占领武昌,沿明制。咸丰三年(1853年)一月十二日,太平军东王杨秀清、督翼王石达开占领武昌城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,寓“因武而昌”之意。初隶江汉道,民国十五年(1926年)城区析置武昌城,民国十九年(1930年)后隶湖北省第一专署。
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6月10日武昌县人民政府在武昌区成立,隶属于大冶专区。1952年5月大冶专区撤销,改属孝感专区。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郊县。1960年县治移于纸坊镇。1961年4月,复归孝感专区。1965年8月,改属咸宁专区,1970年咸宁专区改称咸宁改地区,武昌县属咸宁地区。1975年11月划归武汉市至今。1995年3月,撤销武昌县,设立武汉市江夏区。
【注释】
① 涂口因涂水入江而得名。涂水与古时大禹治水有关。涂水,以纪念大禹之妻涂山氏而得名。《吕氏春秋.音初》说:“禹行功,见涂山之女,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,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侯禹于涂山之阳”。宋代,因发现金矿,而改称金口。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金水在江夏县南。旧志云:有金鸡从鸡翅山南飞,产金于此。逐改为金口,其水因之称为金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