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保鸡丁起源于鲁菜中的酱爆鸡丁和贵州菜中的胡辣子鸡丁,由清朝山东巡抚、四川总督丁宝桢改良而成。
丁宝桢(1820年—1886年),字稚璜,祖籍江西临川,贵州平远(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)牛场镇人。清咸丰三年进士及第,后历任山东巡抚、四川总督,为官清廉,政绩卓著。他在任期间,不仅治理有方,深受百姓爱戴,更对烹饪之道颇有研究,尤爱鸡丁与花生米的搭配,且喜好辣味。
相传,丁宝桢在山东为官时,曾命家厨改良鲁菜“酱爆鸡丁”,加入辣椒爆炒,使其味道更为鲜美。后来,他调任四川总督,又将此菜加以推广,并加入了四川特有的天府花生,创制出了这道将鸡丁、红辣椒、花生米下锅爆炒的美味佳肴。这道菜原本是丁家的私房菜,后来因其美味可口,逐渐流传开来。
他死后,清廷为了表彰他因治蜀有功,追赠他为“太子太保”,“太子太保”是“宫保”之一。因此,人们为了纪念丁宝桢,便将他发明的这道菜命名为“宫保鸡丁”。
宫保鸡丁
【附加】
宫保是明、清各级官员的虚衔,最高级荣誉官衔为太师、少师,太傅、少傅,太保、少保、太子太师、太子少师,太子太傅、太子少傅,太子太保、太子少保,缘大臣加衔或死后赠官,通称宫衔;咸丰后不再用“师”而多用“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