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碧江区即铜仁原县级铜仁市。铜仁原名铜人,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,得铜人三尊。元代设置“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”。隶属思南宣慰司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“改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,铜仁至此定名”,据《铜仁市志》记载:“古人认为‘人者,仁也,渐人之化’,于是就改为“铜仁”。
2011年5月,撤销铜仁地区和县级铜仁市,设立地级铜仁市,铜仁市设立碧江区。以原县级铜仁市(不含茶店镇、鱼塘乡、大坪乡)的行政区域为碧江区的行政区域。
【沿革】
铜仁原名铜人,元代设置“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”。隶属思南宣慰司。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、思南宣慰司,于今境地设铜仁、思南、石阡、乌罗4府,均隶属于由此而设置的贵州布政使司。明永乐十一年(1413年)置铜仁府。正统三年(1438年)废乌罗府,其大部并入铜仁府。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置铜仁县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撤铜仁县(治所今江口县)并入铜仁府(治所今铜仁市);民国二年(1913年)改铜仁府为铜仁县(治所今铜仁市);同时恢复原铜仁县(治所今江口县)改名江口县。民国三年(1914年)以原铜仁县正大营县丞驻地设正大营分县,隶属松桃县兼管;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1月,正大营分县并入铜仁县。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2月,全省改设6个行政督察区。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。
1950年1月12日,铜仁地区全境解放,当年设铜仁专区,专员公署驻铜仁县。1970年铜仁专区改为置铜仁地区,铜仁县隶属铜仁地区。1987年8月21日销铜仁县,设立铜仁市。2011年1月5日,撤销铜仁地区和县级铜仁市,设立地级铜仁市,铜仁市设立碧江区。以原县级铜仁市(不含茶店镇、鱼塘乡、大坪乡)的行政区域为碧江区的行政区域。
【附注】
铜仁市本着既尊重当地历史、文化、地理特征,又提高城市品位的原则,组织地市专家学者对市辖区区名进行多次评审论证,前后上报过“铜江”“两江”“铜兴”“逸江”区,因各种原因未通过。2011年3月4日,地区组织有关领导、专家、学者再次对市辖区区名命名,提名碧江、春江、两江等区名,会上拟命名为碧江区。根据地区要求,3月25日铜仁市组织地、市专家进行评审,以“碧江”区上报地区。按照国务院《地名管理条例》的规定,“全国范围内的县、市以上名称,不应重名,并避免同音。”论证过程中有以下市辖区区名因重名、同音不能使用:
拟命名为“三江区”区名,因广西省有一个三江侗族自治县,区县重名;
拟命名为“锦江区”区名,因四川省有一个锦江区,区名重名;
拟命名为“铜江区”区名,因黑龙江省有一个同江市,区市名同音;
拟命名为“东山区”区名,因广州有一个东山区,区名重名;
拟命名为“常丰区”区名,因安徽省有一个长丰县,区县名同音;
拟命名为“铜川区”区名,因陕西省有一个铜川市,区市重名;
拟命名为“文峰区”区名,因河南省有一个文峰区,区名重名;
拟命名为“九龙区”区名,因香港有一个 九龙区,区名重名;
拟命名为“逸江区”区名,因安徽省有一个弋江区,区名同音。
拟命名为“卢阳区”区名,因安徽省有一个庐阳区,区名同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