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数字常识   民间典故   中国地名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 人名故事  
网站首页 >> 民间典故 >> 山川古迹 >> 文章内容

河套平原由来的传说故事


[日期:2014-02-12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2014次

       相传在尧帝时,气候异常,大雨滂沱,几月不歇,山洪暴发,淹没了大地丘陵,人们只能躲进高山之上,人民缺衣少食,吃野菜野果充饥,真可谓苦不堪言。尧帝忧心如焚,为了让大水能退下去,四处寻访能治水的人,四方诸侯以及手下群臣都推荐鲧来治理水患。鲧这个人神勇无比,性情凶猛,虽有号召民众的能力,却总是自以为是。尧对众人说:“鲧虽然能干,但是他为人骄傲,常常违抗命令又缺少同情心,对属下不体恤,众人听他是因为畏惧他,并非心中敬服他,恐怕难以胜任啊!”群臣劝尧帝说:“除了鲧,别人更不行,还是让他试试吧。” 尧帝想了想,别无良策,只得任命鲧去治水。

       鲧是黄帝的重孙,出身高贵而骄横。受命后,他马上组织民众开始治水。治水先从黄河开始,因为黄河两岸居住的人口密集,农业生产区也集中在中游。鲧沿河而上察看水情,来到了黄河上游的阴山脚下,登山远望,阴山下一片瀚海大泽,鲧认为此处大泽可蓄水。于是又沿河寻找一处峡谷准备截流。在今山西壶口他选中了,于是组织民众投石堵河。刚开始还顺利,但随着水面变窄,水流湍急,巨石抛下去就被卷走,而且死伤了不少民众,堵河工作一时无法进展。鲧心中着急,一时又找不到办法,寝食不安。一位部下向鲧提议道:“听说天帝有一种‘息壤’,逢水化山。何不祈而求之,救民于倒悬?”鲧听了觉得有理,连忙杀三牲焚香草祈天,果然天帝赐与他一包“息壤”。鲧将息壤投入合龙口,息壤顿时激起滔天巨浪,化为一座大石山,挡住了河水去路。下游的水很快退去了,民众一片欢呼,认为鲧非常了不起,于是鲧又去治理长江一带的水患,黄河东流之路被截断,在阴山脚下,鄂尔多斯高原以北形成了几千平方公里的堰塞湖,阴山脚下一片汪洋泽国。

       当时,黄河水量丰沛,泥沙俱下,堰塞湖不断提高,洪水开始四处流溢,泛滥成灾,下游人民获得短暂安宁后,又被洪水威胁,鲧原以为阴山下可以蓄积无尽的洪水成为大海,然而他估计错了,阴山脚下太小,水又太多,根本解决不了滔天而来的大水。鲧在南方以堵治水的方式同样失败了。经过九年的治理,水患更加严重了。其时,舜代尧巡牧天下,鲧治水失策,民怨沸腾,加之鲧为人残暴不仁,为了平息众怒,舜杀掉了鲧,另选鲧的儿子禹来治水。

       禹上任后,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,先到下游察看水的去向,他终于知道水最终流向了无边无际的大海,然后他又向上游察看,知道了黄河从远山而来。他来到阴山脚下的堰塞湖,明白了堵住河水去路会带来更大的危害。于是禹决定用疏通河道,有水快流的办法治水。他不得不从鲧投“息壤”化为石山的地方入手。禹向天帝祈求,借用了一把仙锄,禹又变成一只巨大无比、力量非凡的白熊,日夜刨山,终于,石山被他刨开一条河槽,河水顺槽而下,浊浪滔天,咆哮之声,百里可闻,这就是今日举世闻名的壶口瀑布。黄河壶口瀑布大禹治水遗迹至今仍在。

       然后,禹又疏通下游河道,使河水东流入海,黄河水患渐渐平息。壶口通畅后,阴山脚下的堰塞湖水退,出现了大面积的河洲,黄河又分成两股水流,主流在阴山脚下,支流在南,即今日黄河流经河套的主流。两河中间冲积而成的大片沃土,被后人称为河套。河套平原由此而来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