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中国城市   山川古迹   文史典故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
网站首页 >> 中国城市 >> 陕西省 >> 榆林市 >> 文章内容

榆林市


[日期:2014-03-06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2013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此地土壤适合榆树生长,因此榆树甚多。《史记》崔浩注:“蒙恬树榆为塞也”,即榆溪塞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称榆中。《水经注》:“诸次水东经榆林塞,即《汉书》所谓榆溪旧塞”。明、清设卫、县时取榆林为名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夏商时,榆林市的部分地方(神木、府谷、佳县等地)在雍翟族境内,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,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。秦始皇帝二十六年(前221年)秦统一六国,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上郡是其中一个。

       三国时期,上郡、西河郡为匈奴占据,未设置郡县。东晋时期,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(今靖边白城子)建立大夏国。公元427年,北魏灭大夏,设立统万镇,太和十二年(488年)改设夏州。

       隋开皇三年(583年),仍设夏(治统万)、长(治长泽,今靖边境内)、绥(治龙泉、今绥德县城)、银(治儒林,今横山境内)四州;大业元年(605年)将绥州改称上州,三年撤销州制,设立朔方、雕阴二郡。

       隋末唐初,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, 自称梁国,僭皇帝位。贞观二年(628年)梁师都被灭,唐复设银、绥、夏三州,均属关内道管辖。开元十二年(724年)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(治所今神木杨城)。天宝元年(742年)撤州设上郡(今绥德)、银州郡(今党岔)、朔方郡(今白城子)、新秦郡(今、杨城)。乾元元年(758年)撤郡,复设绥、夏、银、四州。元和十五年(820年)宥州治所由今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。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(今之府谷)。

      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(领朔方、德静、宁朔三县,均在今靖边境内)、银州(领真乡、开光、儒林3县,在今米脂、佳县境内)、麟州(领新秦、连谷、银城,在今神木境内)、府州(今府谷)、绥州(领绥德、龙泉、延福、城平、大斌五县,在今绥德、清涧、吴堡、子洲境内)。

       北宋时,榆林市属永兴军路(初名陕西路),绥州、宥州被西夏占据,未设郡县,熙宁三年(1070年)收复,绍圣三年(1096年)后,得失无常。宋高宗南渡后,又沦为金有,属鄜[fū]延路的一部分,设绥德州、晋宁军(佳芦砦),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撤军设绥德州、晋宁州(大定二十四年,即184年,改为佳州)。

       元代绥德州、佳州属延安路,绥德州领清涧、米脂2县,佳州领神木、府谷2县。

       明成化七年(1471年),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,孝宗弘治十八年(1505年)9月设立东路神木道,领佳州、府谷、神木3州县,中路榆林道领绥德、米脂、清涧、吴堡4州县,西路靖边道领保安(今志丹)、安定(今子长)、安塞3县,包括榆林市的定、靖、横3县。

       清雍正年间,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三年(1913年)废府州制度,设榆林道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废道,各县由省直辖。中央红军到达陕北,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,本市除榆阳区外,各县先后解放,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,设置绥德、三边两个分区,分别管辖绥德、米脂、佳县、横山、清涧、吴堡和靖边、定边、安边(后撤销)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、米脂、清涧、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,属绥德分区。当时,神木、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,归晋绥边区管辖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,撤销三边分区,设榆林分区,管辖榆林、定边、靖边、横山、神木、府谷六县。

       1950年5月成立绥德、榆林两个专区。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,将所辖绥德、米脂、佳县、吴堡、清涧、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,子长、延川并入延安分区。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(横山)、神木(府谷)、靖边、定边、绥德(吴堡、清涧、子洲)、米脂(佳县)六县。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。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。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。1988年9月2日,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。2000年7月1日,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、设立地级榆林市,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