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宝鸡古称陈仓,据《三秦记》记载,陈仓以古陈仓山(今鸡峰山)得名。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年)以陈仓县南陈仓山(今鸡峰山)传说有石鸡啼鸣为祥瑞,改陈仓县为宝鸡县。
【沿革】
周平王元年(前770年),以秦襄公攘夷,护送平王东迁之功,封襄公为诸侯,赐之岐以西之地,从此,建立了秦国。秦文公四年(前762年),秦在“汧渭之会”(今宝鸡市眉县附近)建立国都。秦宪公二年(前714年),为备战攻戎,秦将国都由汧渭之会徙往平阳(今宝鸡县东阳平村)。秦德公元年(前677年),秦国迁都于雍(今宝鸡市凤翔县)。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(前221年),宝鸡属内史地。汉高祖元年(前206年),属雍;汉高祖二年(前205年),改为中地郡;汉高祖九年(前198年),又改属内史;景帝分属右内史;武帝建元六年(前135年),仍因之;太初元年(前104年),更名右扶风,为三辅之一。汉献帝时(189年~220年),省扶风都尉,置汉安郡。曹魏(220年~265年)为扶风郡。晋惠帝时(290年~306年),改为秦国。北魏太武帝时(424年~452年),置秦平郡,兼置岐州。西魏(535年~556年)改秦平郡为岐阳郡。
隋初,置岐州;炀帝大业年间(605年~618年),废州置扶风郡。唐初置岐州;玄宗天宝年间(742~756年),改为扶风郡;肃宗至德元年(756年),改为凤翔郡,不久又改为凤翔府;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年)以陈仓县南陈仓山(今鸡峰山)传说有石鸡啼鸣为祥瑞,改陈仓县为宝鸡县,隶属凤翔府。五代时期,今宝鸡市属关西道。
宋属今宝鸡市地秦凤路,为风翔府。金置天兴军,属陕西西路。元初立凤翔总管府,后更为散府,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。明仍为凤翔府,隶陕西布政使司,分属关西道。清初,仍沿旧制为凤翔府;康熙九年(1670年),裁关西道,分隶西安粮盐道;乾隆九年(1744年),改隶驿盐道.为分巡凤邻道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,属陕西省关中道;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撤道,由省直辖宝鸡各县;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,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,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,凤翔、千阳、陇县、麟游、岐山、扶风、眉县、武功、周至;民国三十年(1941年)2月,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。
1949年7月16日设立宝鸡市,以宝鸡县的城区及郊区为其行政区域;设立宝鸡分区,驻宝鸡市,属陕甘宁边区政府,辖宝鸡市和宝鸡、陇县、汧阳、凤翔、歧山、凤县、扶风、郿县8县。11月,宝鸡市的虢镇区划归宝鸡县,蔡家坡区划归歧山县。1950年1月,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辖,5月,宝鸡分区更名为宝鸡专区。撤销邠县分区,所属的乾县、永寿、长武、邠县、麟游5县划归宝鸡专区。宝鸡专区的凤县划归陕南行署直接管辖。咸阳专区的武功县划归宝鸡专区。1952年5月,撤销咸阳专区,其中栒邑、淳化、兴平、醴泉、盩厔5县均划归宝鸡专区。1953年2月设立太白中心区(县级),以歧山县的桃山区;宝鸡县的终南区;同年6月,宝鸡专区的宝鸡市改由省直辖。
1956年9月,撤销宝鸡专员公署,将原属宝鸡专员公署领导的宝鸡、陇县、汧阳、凤翔、歧山、麟游、长武、邠县、永寿、乾县、武功、扶风、眉县、盩厔、醴泉、栒邑、淳化、兴平等18县和宝鸡市、太白区(县级)由省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。1958年12月宝鸡和太白中心区并入宝鸡市(不包括黄柏原、二郎坝2公社),并将陇县的县功区划归宝鸡市。1960年12月,原属省直辖的凤翔、陇县2县,汉中专区所属的凤县,现划归宝鸡市领导。1961年8月,设立宝鸡专员公署,9月宝鸡市降为县级市。
1966年6月,宝鸡专区的宝鸡市改由省直辖。1969年10月,宝鸡专区更名为地区。1971年10月,撤销宝鸡地区,宝鸡市升为地级市;宝鸡市设立金台区、渭滨区;辖原宝鸡地区所属的凤翔、凤县、陇县、宝鸡、太白、千阳、眉县、歧山、武功、扶风、麟游11县。1979年3月,复设宝鸡地区专署,将宝鸡市降为县级市,连同11县改属宝鸡地区。1980年6月,再次撤销宝鸡地区专署,宝鸡市复升为省辖地级市。1983年9月,宝鸡市的武功县、杨陵区划归咸阳市管辖。2003年3月,撤销宝鸡县,设立宝鸡市陈仓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