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中国城市   山川古迹   文史典故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
网站首页 >> 中国城市 >> 山西省 >> 晋城市 >> 文章内容

晋城市


[日期:2016-06-21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1893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周成王九年(前1107年),封其弟叔虞于唐。叔虞之子燮父更国号为晋。春秋时,本境属晋。武德三年(620年),分丹川县置晋城县,晋城之名始于此。据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:赵、魏、韩三家分晋,迁晋静公到此,故曰晋城。1983年7月28日,晋城县改设县级市。1985年4月30日,县级晋城市升级为地级晋城市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夏朝,今晋城属冀州。商代,境内建有商盖国,祖乙定都于耿城,属畿内地。西周时期,境内散居有原、郤、米子、陵泽等国,后皆被晋国征服而入于晋。春秋末期,境内已形成高都(今城区与郊区)、獲泽(阳城)、端氏(沁水)、泫氏(高平和陵川)等城邑。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3年),赵、魏、韩三家分晋后,今晋城地区先属魏国、后属韩国、赵国。

       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推行郡县制,本境属冀州属上党郡。西汉,境内置6县,分属3郡。其中:獲泽(今阳城县)、端氏(今属沁水县)属河东郡(治所在今夏县北);泫氏(今属高平市)、高都、阳阿(今属泽州县)属上党郡(治所在今长子县西)。东汉时于阳阿、獲泽置侯国,其余县建置不变,同属并州。三国时期,本境属魏,县的建置同西汉。

       晋代,废阳阿县。端氏、獲泽属平阳郡,泫氏、高都属上党郡(治所在今长治市)。五胡十六国时,本境先后为刘渊、石勒占据。南北朝时,北魏置建州,治所在今泽州县高都镇,领4郡10县。高都、阳阿属高都郡(治所亦在高都镇);玄氏(由泫氏改),高平属长平郡;端氏、獲泽属安平郡(治所在端氏);东永安、西河(治所在今阳城县西)、西獲泽(治所在今阳城县泽城村),高延(在今沁水县境内)属泰宁郡(治所在今沁水县固县乡);沁水属河内郡。北齐沿袭北魏,仍置建州,领长平、高都二郡,安平、泰宁等郡县俱并省,改沁水为永宁县。后周并长平、高都二郡为高平郡,治所在高都县。

       隋开皇三年(583年),裁高平、安平二郡置“泽州”,以境内濩泽河为名。开皇十六年(596年),析高平置陵川县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,撤销建州,改高都县为丹川县,因在丹河之旁而得名;改永宁为沁水县。大业三年(607年)复改州为郡,泽州改称长平郡,领丹川、沁水、端氏、獲泽、高平、陵川6县。义宁二年(618)复改长平郡为泽州。

       唐武德元年(618年),泽州一分为二:于丹川置建州,于獲泽置泽州。武德三年(620年),分丹川置晋城县,隶于建州,晋城之名始于此;又于长平置盖州(治所在今高平米山镇),分置盖城县(治所在今陵川县盖城村)以隶之。武德六年(623年),废建州,徙盖州来治。武德八年(625那你),泽州移治端氏。武德九年(626年),并丹川、盖城二县入晋城。唐太宗贞观元年(627),废盖州,徙泽州州治于晋城,领晋城、高平、陵川3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,复改泽州为高平郡,领晋城、高平、陵川、阳城(原獲泽)、沁水、端氏6县。乾元元年(758年),仍改高平郡为泽州,属河阳节度。唐末属昭义军,亦称泽潞军。

       五代十国时,梁、晋相争,本境或入梁,或属晋。历经后梁、后晋、后唐、后周各朝,晋城县仍为泽州治。宋代,本境仍为泽州高平郡,设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端氏、沁水、陵川6县,属河东路。

       金天会六年(1128年)改泽州为南泽州,以别于北京泽州。天德三年(1151年)复称泽州,属平阳府。贞祐四年(1216年)隶泽州昭义军,属上党郡。贞祐六年(1218年)改隶孟州;元光二年(1223年)升阳城为勣州。正大元年(1224年),以泽州为忠昌军,统晋城、端氏、高平、沁水4县。

       蒙古中统元年(1260年)置司侯司,领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、端氏6县。至元三年(1236年),裁司侯司,并裁陵川入晋城,裁端氏入沁水,以泽州领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4县。至元三十一年(1264年),复由晋城析置陵川县,以泽州领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。

       明代,洪武元年(1368年),裁晋城县入泽州,隶平阳府。洪武九年(1376年)泽州改为直隶州,隶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,晋城省入泽州,本境即为州治,泽州领高平、阳城、陵川、沁水4县。清初沿袭明制。雍正六年(1728年)升泽州直隶州为泽州府,州治改置为凤台县,名称取当地神话“宿凤高台”之意。泽州府辖凤台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5县。

       民国元年(1912年)5月,废泽州府,凤台县复名晋城县,原属5县均直属于山西省政府。民国二年(1913年)3月置中路道,民国三年(1914年)5月改名为冀宁道,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5县属冀宁道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5月,废除道制,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5县直属于省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9月,为适应抗战需要,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,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5县属第五行政主任公署(驻长治县)。

       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本侵略军曾多次进犯上党地区。为抗击日寇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第八路军,于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挺进敌后,建立了太行、太岳根据地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4月至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4月,原泽州府所属各县县城,先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8月抗战胜利后,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,将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5县划入第五行政督察区(驻浮山县,后移驻曲沃),但这5个县实际为中共政权控制区域。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2月,由晋城县城关析置晋城市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8月19日,华北行政区划调整,太行三地委与太岳一地委合并组建长治专区,晋城市裁撤,辖区仍归属晋城县,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5县属长治专区。

       1958年11月3日,长治专区改名为晋东南专区。11月21日,晋城、高平、陵川3县并为晋城县;沁水、阳城2县并为阳城县。1961年7月9日,恢复5县建制。1967年4月成立晋东南区革命委员会,同年8月改称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。1978年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晋东南地区公署,期间5县一直随属。1983年7月28日,晋城县改设县级市。1985年4月30日,撤销晋东南地区,设立地级晋城市,以原县级晋城市分为城区和郊区。1993年5月12日,撤销高平县,设立高平市(县级)。1996年8月8日,撤销晋城市郊区,设立泽州县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上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