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数字常识   民间典故   中国地名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 人名故事  

阳城县


[日期:2016-06-19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3150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在阳城县西部的固隆村南有一座名山叫焦濩山,很古的时候山间就有一潭清池,深阔仅丈余,但清澈澄莹,干旱不竭,雨涝不涨,人称“濩泽”。“濩”的本义在《说文》中释为雨水从屋檐下流出,因池泽位于山中,无源无泉,仅由雨水四流汇聚潴积而成,故以得名。

       到战国时期,“濩泽”已从一个池沼名演化为城邑名。北魏兴安二年(453年),濩泽县治东迁至凤凰城,即今阳城县城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九月,“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”,“县名不稳”是指县名命名不妥当的意思,濩泽县名的不稳之处在于其用字生僻,读写不便,因此便以当地有“阳阿故城”而新命名为阳城县。

【附加】
      “阳阿”一名的由来与流经这里的古阳泉水有关。据《水经注》载:“阳泉水出鹿台山,山上有水,渊而不流,其水东经阳陵城南,即阳阿之故城也。”东汉建武初年,封其石于此,为阳阿侯国,三国魏复为县,西晋泰始元年(265年)县废。阳泉水,今称芦苇河,源于沁水县芦坡庄的鹿台山中,故又名芦河。东流经今阳陵村的汉代阳阿古城旧址。古城南临壑山,地势高峻,如《尔雅·释地》所云:“大陵曰阿”,阳泉水从此流经,故称为阳阿,又称阳陵。此阳城县名之所本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阳城古称濩泽,为尧舜夏冀州之域,商为畿内地。战国时先后属韩、魏,称濩泽邑。秦置濩泽县,含今当阳城、沁水二县地。治所在今县城西15千米的泽城村,属河东郡。

       西汉,析濩泽县置端氏县,范围大致为今山西沁水县东部。东汉建武元年(25年),封邓鲤于濩泽,为侯国。三国魏黄初元年(220年)废濩泽侯国复设濩泽县,属平阳郡。东晋太元中年(386年),濩泽县改隶建兴郡。

       北魏兴安二年(453年),濩泽县治东迁至凤凰城,即今阳城县城。孝昌元年(525年),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,属建州所辖的安平、泰宁二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7年),濩泽和西濩泽复并为濩泽县,属建州安平郡。

       隋开皇三年(583年),裁高平、安平二郡置“泽州”,以境内濩泽河为名,濩泽县属泽州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,撤销建州,改高都县为丹川县,因在丹河之旁而得名,为泽州治。大业三年(607年)又改泽州为长平郡(治丹川),濩泽县属长平郡。义宁二年(618年)李渊改长平郡为泽州。

       唐武德元年(618年)5月,李渊称帝建立唐朝,又分为建、泽二州。濩泽县为泽州治所。武德八年(625年),泽州徙治端氏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,改濩泽县为阳城县,泽州又改为高平郡,属高平郡,隶河东道。乾元元年(758年),高平又改回“泽州”,所辖未变。天祐二年(905年),阳城复称濩泽,隶昭义节度使。

      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(923年),濩泽复易名阳城,属泽州,隶昭义军、河阳节度使。宋仍为阳城县,属泽州(高平郡),隶河东路。

       为加强力量抵御蒙古军南侵,金国曾把河东南路一些县升格为州的建制。金元光二年(1223年)升阳城县为勣州,属忠昌军节度。蒙古中统元年(1260年),勣州复为阳城县,隶属泽州司侯司。

       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升泽州为直隶州,直隶于山西布政使司。阳城县仍属泽州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升泽州直隶州为泽州府。辖凤台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5县。

       民国元年(1912年)5月,废泽州府,阳城县直属于山西省政府。民国二年(1913年)3月置中路道,民国三年(1914年)5月改名为冀宁道,阳城县属冀宁道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5月,废除道制,阳城县直属于省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9月,为适应抗战需要,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,阳城县属第五行政主任公署(驻长治县)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2月28日,日军侵占阳城,不久撤出。同年6月、7月,日军又两次进犯阳城县城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4月22日,日军第四次进犯阳城,并长期驻扎。由日本随军“宣抚班”,后改为“阳城新民会”,操纵和掌握地方的政权。

       抗战时期,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3月,中共晋豫特委在阳城县成立,属太岳四专抗日根据地领导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12月,阎锡山发动“晋西事变”之后,阳城县委及八路军全部撤出了阳城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初,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。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7月,分为阳南、阳北两县;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4月13日,阳南、阳北解放,合为阳城县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8月抗战胜利后,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,将阳城县划入第五行政督察区(驻浮山县,后改驻曲沃),但阳城实际为中共控制区域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8月19日,华北行政区划调整,太行三地委与太岳一地委合并组建长治专区,阳城县属长治专区。

       1958年11月3日,长治专区改名为晋东南专区。11月21日,撤销沁水县,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晋城、阳城、翼城3县。1960年1月7日,沁水县恢复建制。1967年4月成立晋东南区革命委员会,同年8月改称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。1978年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晋东南地区公署,期间阳城县一直随属。1985年4月30日,撤销晋东南地区,晋城市升为地级市,阳城县属晋城市。

【注释】
       ①勣也作“绩”,意思为“功业”。以谐音取名勣州,避免了与当时北京泽州重名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
最新添加
热门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