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中国城市   山川古迹   文史典故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

泽州县


[日期:2016-06-20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2130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秦置高都县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,置泽州(治高都),以境内濩泽河为名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,改高都县为丹川县,因在丹河之旁而得名,为泽州治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,改丹川县为晋城县。此地乃战国高都邑,魏、赵、韩三家分晋后,迁晋静公于高都奉祀,因晋君奉祀于此,故名晋城。1983年7月28日,晋城县改设县级市。1985年4月30日,撤销晋东南地区,晋城市升为地级市,原晋城市( 县级) 分置为城区和郊区。1996年8月8日,撤销晋城市郊区,设立泽州县,名称源于隋朝设立的泽州古地名。

【附加】
      在上古时期,僬侥山山间就有一潭清池,深阔仅丈余,澄莹不竭,人称为:“濩泽”。濩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池沼之一,历代文献不绝于书,如《墨子》中有“舜渔于濩泽”;《穆天资传》中有“天子四日休于濩泽”;《竹书纪年》中有“周显王十七年,晋取玄武、濩泽”等等。战国时期,濩泽已成为魏国的一座重要城邑,秦统一后在此置濩泽县,治所在今阳城县城西12公里处的泽城村。成为后来“泽州”命名的依据和渊源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陶唐时期,尧分天下为九州,今泽州县地属冀州之域,属帝都畿内。虞舜时期,舜帝肇启天下为十二州,此属冀州。夏代,十二州复合为九州,此属冀州。夏末,商汤讨伐夏桀,夏桀居住在天门,后迁于垂都(天门即天井关,垂都即高都镇,以产垂棘之壁而著称)。

       殷商,祖乙定都于耿城(今河津),今泽州县属畿内地。春秋时期,为晋国高都邑。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3年),赵、魏、韩三家分晋,迁晋静公于晋国端氏邑(今沁水县端氏镇),后又迁晋静公于高都邑祭祀。战国时期,初属魏国,后属韩国、赵国,本境均为高都邑。

       秦置高都县,阳阿县,属上党郡。西汉,高都县分属并州上党郡、司隶河内郡,兼置阳阿侯国。东汉及三国时,高都仍属上党郡,隶并州。曹魏时期,曹操复古九州,分属冀州上党郡、冀州河内郡。

       东晋太元中年(386年),五胡乱华,西燕慕容永称帝,割上党、平阳、河内三郡,置建兴郡,郡治高都阳阿城,本境属建兴郡。北魏永安二年(529年)建兴郡改为建州,领高都、长平、安平、泰宁四郡。高都城,为州治及郡治。北周,长平郡、高都郡合并为高平郡,属建州。高都城为建州州治及高平郡郡治。

       隋开皇三年(583年),裁高平、安平二郡置“泽州”,以境内濩泽河为名,高都县为泽州治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,撤销建州,改高都县为丹川县,因在丹河之旁而得名,为泽州治。大业三年(607年)又改泽州为长平郡(治丹川)。义宁二年(618年)李渊改长平郡为泽州。

       唐武德元年(618年)5月,李渊称帝建立唐朝,泽州又分为建、泽二州。于丹川置建州,于獲泽置泽州。武德三年(620年)于泽州的长平县置盖州(治今高平米山镇)。分丹川置晋城县,并分置盖城县(治所在今陵川县盖城村)以隶之。盖州领晋城、盖城、陵川、高平四县。武德六年(623年)建州废入盖州,贞观元年(627年)盖州废入泽州(治晋城)。武德九年(626年),并丹川、盖城二县入晋城。天宝元年(742年)复改泽州为高平郡,领县六:晋城、陵川、阳城、沁水、端氏、高平。乾元元年(758年),高平郡又改回“泽州”,所辖未变,隶属河阳节度。

       唐末天祐二年(905年),权臣朱温为避其父朱诚名讳,改晋城县改“丹川县”,五代后唐才都恢复原名,历经后梁、后晋、后唐、后周各朝,晋城县仍为泽州治。宋代,晋城县属泽州(或称高平郡),隶河东路。金天会六年(1128年),泽州改南泽州,以区别北京泽州,晋城县属南泽州,隶河东南路。金元光二年(1223年),泽州升忠昌军节度,属忠昌军节度使。

       元初改河东南路为平阳路,中统元年(1260年)置泽州司校司,领晋城、高平、阳城、沁水、陵川、端氏六县。至元三年(1266年)省司校司,并省陵川入晋城。至元三十一年(1294年)陵川县由晋城县析出复置。大德九年(1305年)因大地震,为祈安宁,改平阳路为晋宁路。晋城县为晋宁路泽州治,为腹里。

       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改晋宁路为平阳府,晋城县属泽州,隶平阳府。洪武二年(1369年),升泽州为直隶州,州治晋城省入泽州,本境即为州治,直隶山西布政使司。清初因明朝旧制。雍正六年(1728年),升泽州直隶州为泽州府,以本境设置泽州府凤台县,为泽州府府治。

       民国元年(1912年)5月,废泽州府,凤台县复名晋城县,直属于山西省政府。民国二年(1913年)3月置中路道,民国三年(1914年)5月改名为冀宁道,晋城县属冀宁道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5月,废除道制,晋城县直属于省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9月,为适应抗战需要,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,晋城县属第五行政主任公署(驻长治县)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2月26日,日军侵占晋城。4月27日,八路军、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联合将日军赶出晋城。7月20日,日军再次侵犯晋城,驻扎20余天,大肆烧杀抢掠一番后,撤离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4月,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、冀宁、河东、上党4道,晋城县属上党道。同年5月2日,日军第三次进犯晋城,因遭到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的严重打击,6月初,日军撤离晋城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7月18日,日军第四次侵占晋城县城。8月21日,日军退出晋城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4月20日,日军第五次占领晋城县城。

       抗日战争时期,太岳、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在边缘地带分置晋( 城) 沁( 阳) 、晋(城) 北、晋(城) 东县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4 月28日,太行、太岳部队解放晋城县全境。同年5月中旬,晋沁、晋北合并正式成立晋城县民主政府。12月份,晋东县合并回晋城县。从此,晋城县原貌恢复。

       抗战胜利后,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,将晋城县划入第五行政督察区(驻浮山县,后移驻曲沃),但晋城实际为中共政权所控制。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10月,撤晋城县城关区置晋城市( 县级) ,与晋城县并存,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8 月撤销晋城市,辖区仍归晋城县。9月1日,太行、太岳、太原3行政区和陕甘宁边区的晋南、晋西北2区,合并设立山西省,下辖兴县、忻县、阳泉、汾阳、长治、临汾、运城7专区和太原市,晋城县属长治专区。

       1958年11月3日,长治专区改名为晋东南专区,11月21日,高平、陵川两县并入晋城县,沁水县撤销,部分区域划入晋城县。1960年1月7日,陵川县、沁水县恢复建制。1961年7月9日,高平县恢复建制。1967年4月成立晋东南区革命委员会,同年8月改称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。1978年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晋东南地区公署,期间晋城县一直随属。 1983年7月28日,晋城县改设县级市。1985年4月30日,撤销晋东南地区,晋城市升为地级市,原晋城市( 县级) 分置为城区和郊区。1996年8月8日,撤销晋城市郊区,设立泽州县。

【注释】
       ①高都,古称垂、垂棘、垂都等。相传晋献公“假道伐虢”时,曾献垂棘之璧与虞国,就是产自高都的美玉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高都改名为丹川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
最新添加
热门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