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“台儿庄”的名字始见于《明史》和明代碑文。《明史·河渠志》称“台庄”,明正德年间所立之泰山庙碑文中称“台家庄集”,崇祯十二年(1639年)立于黄林庄前之河防碑中始用今名“台儿庄”。
至于“台儿庄”名称的由来,一曰以姓氏命名。因始居者为邰、花两大家族,故称“邰花庄”,渐演变为“台家庄”、“台庄”。
二曰以地理实体命名。依据有二:其一,《明史·河渠志》云:“台家庄……诸处皆山岗高阜”,言此地居高。其二,古台儿庄四周天然水道纵横交错,地势低洼。每逢汛期,诸水汇集,一片汪洋,唯有台庄可免水患。鉴此,先人筑台避水而居,以台地名村,亦属顺理成章。城内至今尚有“凤凰台”、“朱台”、“金台”旧址。至于为何称“台儿庄”,据传属“台庄”简称的儿化韵所致。
【沿革】
帝喾封羿于鉏(今台儿庄东南十公里之泇口),建立有穷国,台儿庄东南部属之。黄帝有熊氏苗裔,祝融八姓(颛顼嫡裔)之熊氏则世居彭水,守黄帝寿陵,号为“三寿”(一作“王寿”)。尧以“傅虚”封祝融八姓之裔钱铿,建立大彭氏之国,台儿庄中西部属之。
夏王杼五年(前1879年)征东海,伐三寿,封少子曲烈,建立鄫国,今台儿庄东北部属之。
商武丁四十三年(前1282年)灭彭,迁祝融八姓之后郐国(在今新郑)妘姓族人建立偪阳国。今台儿庄属逼阳国,西周、春秋因之。
周灵王五年(前567年)莒灭鄫。周灵王九年(前563年),晋灭偪阳予宋。周景王十一年(前534年),鲁伐莒,在故鄫地设次室邑。周贞定王二年(前468年)魏取楚淮北地,魏将邳、薛诸地合并为徐州,台儿庄除东北部原鄫国地属鲁次室邑外,尽属徐州。楚简王元年(前431年)楚灭莒。齐闵王元年(前300年)齐取魏徐州。楚顷襄王十一年(前288年)楚灭宋,改偪阳故地为傅阳县。楚考烈王十四年(前249年),楚灭鲁,改次室邑为兰陵县。
秦时傅阳县属泗水郡,兰陵县属郯郡。西汉时傅阳县属楚国彭城郡,北部析置都阳县,属东海郡。兰陵县析置兰祺县(驻今兰城),隶东海郡。俎地置武原县(新朝一度改称乐亭),属楚国。东汉时西部属彭城国傅阳县,中北部属东海郡氶县,东北部属东海郡兰陵县,东南部属彭城国武原县。
三国时属魏,郡县沿袭东汉。西晋惠帝元康元年(291年)氶、兰陵等县合为兰陵郡。东晋时,北部属兰陵郡氶县,西部属彭城郡。南北朝时属兰陵郡氶县。
隋朝时属彭城郡兰陵县。唐朝时属河南道沂州氶县。五代时,先后属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隶属沂州氶县。北宋时属京东东路沂州氶县。金时,先属山东西路,后为河南路邳州兰陵县辖,后改属峄州兰陵县。
元时,为山东西路峄州兰陵县辖,东南少部分属邳州武原县。明时,先属山东省济宁府,后为兖州府辖。洪武二年降峄州为峄县。清朝属山东省峄县,现张出子镇部分地区属滕县。
民国时期沿袭清朝。 民国十七年(1928年)5月后,区境属峄县;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初至民国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8月,台儿庄沦陷,初属日伪鲁西道峄县,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7月以后属日伪兖济道峄县。
抗日战争时期,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11月20日成立峄南县抗日民主政府,台儿庄镇属之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5月成立运河县抗日民主政府,台儿庄镇属之,直至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6月;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7月台儿庄镇仍属峄县。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2月在运河以北地区建立兰陵县(驻台儿庄镇),先后隶鲁南行政区第五专区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7月25日,建立鲁中南行政区台枣专区,台儿庄随兰陵县隶属台枣专区。
1950年5月,尼山专区和台枣合并改为滕县专区(驻滕县),台儿庄随兰陵县划入滕县专区。1953年7月,撤销滕县专区,改为济宁专区,专署移驻济宁。兰陵县撤销,其所辖底阁、兰城店、马兰、唐庄、涧头集、台儿庄六个区重新划归峄县,属济宁专区。1960年1月,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,次年9月12日升为省辖市。1962年6月30日成立枣庄市台儿庄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