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明初设大庸县,因此地曾是商周时是古庸国所在地,不久大庸县废,仍属慈利县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建永定县。民国三年(1914年)春因与福建省永定县同名,改名大庸县,取明代古地名。1988年设立大庸地级市后,原县级大庸市更名为永定区,以清代古地名为区名。
【沿革】
周属荆蛮,春秋战国属黔中地。秦置黔中郡慈姑县。三国、南北朝先后置天门郡、北衡州、崇州、临澧县、崇义县。唐宋元并入慈利县。
明初设大庸县,旋废,仍属慈利县,在境内置军事机构永定卫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将羊山卫迁到今永定区后坪镇的武口寨旧址,改羊山卫为大庸卫; 洪武九年(1376年)大庸卫治迁到金张家界中心城区;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改大庸卫为永定区,卫治不变。清雍正八年(1730年),撤卫置安福县,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建永定县。
民国三年(1914年)春因与福建省永定县同名,改名大庸县。5月置武陵道,大庸县属武陵道。民国五年(1916年)10月裁撤武陵道,桃源、石门、慈利、大庸4县划归辰沅道。民国九年(1920年)废道,大庸县直属于省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5月设立湘西绥靖处,大庸县隶属湘西绥靖处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设立“第三行政督察区”,辖沅陵县、泸溪县、永顺县、溆浦县、辰溪县、大庸县、桑植县等7县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4月调整行政督察区,划出永顺县、大庸县、桑植县至原第八区。
1949年10月大庸县属永顺专区,1952年8月后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管辖。1955年4月28日,湘西苗族自治区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。1957年9月20日,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,大庸县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。1985年5月24日,撤销大庸县,设立大庸市(县级)。1988年设立大庸地级市后,原县级大庸市更名为永定区。1990年4月4日,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,永定区隶属张家界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