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古称永昌,有“永世良久、昌盛繁荣”之义。明嘉靖三年(1524年)定名为保山县,以县治西太保山得名(原名松山,为纪念时为太子太保的永昌举人文澍而更名)。 1950年设保山专区,专署驻保山县,1970年保山专区改称保山地区,2000年保山撤地设市。
【沿革】
历史上,曾是滇西最早的原始居民“蒲缥人”的栖息地;战国中期,为古哀牢国统治中心;汉武帝元封二年(前109)置唐(今云龙旧州)、不韦①(今保山市东北)两县,属益州郡,为哀牢地设治之始。东汉永平十年(67年)为加强对哀牢地区的统治,又置于益州西部属国。永平十二年(69年),哀牢王柳貌率族人归汉,东汉王朝以其地置哀牢(今滇西怒江以西地区)、博南两县,并合并益州西部属国6县,以不韦为治所,设置永昌郡,时为东汉的第二大郡。此后,经历了三国、两晋、南朝,永昌郡制有存有废,辖地亦有伸缩。
唐时保山属南诏,原永昌郡一分为三,设立镇西、开南和永昌3节度。宋时属大理国,前期仍承节度,并设(车文)化府于越赕(腾冲);大理国后期废永昌节度,分别改设永昌府和腾冲府,辖区包括今临沧地区。
元初,置永昌三千户和腾冲千户,隶大理总管府。至元十一年(1274年),改永昌三千户为永昌州,腾冲千户为腾越州。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和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先后改置腾冲府和永昌府。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,大理段氏金齿(镇西)镇并入大理路,设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,并将治所移至永昌,至此永昌即称金齿。
明代,先后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、永昌军民府。“保山”这一今名即首用于明嘉靖三年(1524年)设保山县为“府附郭”之时。
清代设永昌府,领土府一,厅、县、土州、长官司各二及安抚司三,宣抚司五,是全省领州县级政区最多、设治也最复杂的府。雍正八年(1730年)七月,改永昌道为迤西道,移驻大理府城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又分设龙陵厅,“龙陵”之称自此始。嘉靖二十五年(1820)改腾越州为直隶厅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秋,迤西道移署腾越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设永昌府,而省保山县。民国二年(1913年)裁府复设保山县,改迤西道为滇西道。民国三年(1914年)改滇西道为腾越道,辖今保山、临沧、丽江和大理、德宏、怒江、迪庆等地。民国十九年(1930年)裁腾越道,设云南第一殖边督办公署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,裁云南第一殖边督办公署,设腾龙边区行政监督公署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5月,因腾、龙陷于日寇,腾龙边区行政监督公署自行解散;7月设云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保山(办事处先暂设于昆明,后移驻保山)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10月,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移至腾冲。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,改设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公署设于腾冲。
1950年设保山专区,专署驻保山县。1952年耿马、瑞丽、陇川、莲山、盈江、泸水6设治局分别改设为县;梁河设治局改设梁河县傣族荆濮族联合自治区;原属潞西县的畹町镇改为相当于县的镇。将双江、耿马2县划归缅宁专区。1953年原梁河县傣族荆濮族联合自治区改设梁河县。将潞西、瑞丽、陇川、盈江、莲山、梁河6县划归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;镇康县划归缅宁专区。1954年将泸水县划归怒江傈僳族自治区。1956年撤销保山专区,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。1962年12月1日,将保山西南部太平、由旺、施甸、姚关、酒房等五个区析置施甸县。1963年,恢复保山专区(德宏州与保山专区分治),辖5县,专署驻保山县。
1970年保山专区改称保山地区,地区驻保山县。1983年9月9日,改保山县为保山市(县级),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。2000年12月30日,撤销保山地区和县级保山市,设立地级保山市,原县级保山市设立隆阳区。
【注释】
①西汉武帝元鼎五年(前112年)南越相吕嘉反,武帝谴大将路博德出师讨伐。元鼎六年(前111年)春,汉武帝驾幸豫北,走到汲县的新中乡(今新乡市西南6千米的张固城村),恰在这时,路博德派使者献来南越国丞相吕嘉首至,武帝大喜,取擒获吕嘉之意,改新中乡为获嘉,并置县,属河内郡。将吕嘉的子孙宗族全部迁徙到了四川一带,“置不韦县,以彰先人之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