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隋唐时称藤越国,元朝时在古腾越国地域置腾冲府(藤越府)。据《徐霞客游记》:“以地多藤,元名藤州。”“冲”,意为滇西户门,是通往印缅交通要冲。元朝时“藤”和“腾”使用混淆,后期均写作“腾”。明为腾越州,清改腾越州厅,民国二年(1913年)改腾冲县。
【沿革】
汉时,腾冲属于乘象国“滇越”。三国时,腾冲属盘越国(亦名汉越)。隋唐时,腾冲属藤越国(亦作“藤冲”“藤充”)。南诏时有藤越国。按南诏行政区划,藤越国为南诏属国,在永昌节度辖下。
宋时,大理国设立腾冲府。大理国初期,沿袭南诏建制。至太中国时(高相国专权时期),将永昌节度所辖地域分为两片,在怒江以东设立永昌府,在怒江以西设立腾冲府,由其子孙高泰贤、高泰运分别治理。“藤越国”至此不再存在。
元宪宗三年(1266年),高泰运之后世高救内附于元朝。元朝在腾越地域上分别设立过藤越州、藤越县、腾越府(腾冲府)。元人把腾冲视作军事重地,惧大理国时“腾冲府”一名中“腾冲”二字力度太大,便蔑称之为“软化府”。
明朝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管辖至西双版纳、老挝。腾越州,即元腾冲府,洪武十五年(1382年)三月属布政司,寻废(麓川军占据)。永乐元年(1403年)九月置腾冲守御千户所。正统十年(1445年)三月升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,嘉靖三年(1524年)十月置腾越州,嘉靖十年(1531年)十二月罢司(军民指挥使司)为腾冲卫。辖地包括“三宣”“六慰”之地,“三宣”即干崖宣抚司、陇川宣抚司、南甸宣抚司;“六慰”即木邦宣慰司、缅甸宣慰司、车里宣慰司、八百大甸宣慰司、老挝宣慰司、孟养宣慰司。
清时设腾越卫、腾越州、腾越厅。清朝初期,置腾越卫;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改腾越卫为腾越州;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升为直隶厅(设腾越直隶同知,属迤西道);道光二年(1822年)降为厅(腾越厅)。腾越厅领七土司,即南甸、干崖、盏达、陇川、勐卯、户撒、腊撒。
清宣统三年(1911年)10月27日,张文光、刘辅国等发动腾越起义,打响云南辛亥革命第一枪。民国元年(1912年)在腾冲设腾冲府。民国二年(1913年)改设腾冲县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日军侵占腾冲,在滇西设腾越省和腾冲县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9月14日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。
1949年12月15日,边纵七支队三十六团进驻腾冲,腾冲解放。1950年2月21日,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,属保山专区。1956年4月,腾冲县随保山专区并入德宏自治州。1963年8月,腾冲县随保山专区从德宏州内分出。1971年1月1日,保山专区改为保山地区,腾冲县属保山地区。保山地区改为保山市后,腾冲县属保山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