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数字常识   民间典故   中国地名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 人名故事  
网站首页 >> 中国地名 >> 陕西省 >> 商洛市 >> 文章内容

商洛市


[日期:2014-03-06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2881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设商县,因商山而得名。西汉初,境内设上洛县,因汉朝忌水,后将上洛改为上雒。魏文帝曹丕将上雒的“雒”字改为“洛”字。明天启元年(1621年)为避明兴宗朱常洛名讳,又改“洛”为雒”。1964年9月,全国改革生僻字、繁体字地名,改“雒”为“洛”,时称商洛专区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为古“商国”,帝喾之子—虞司徒契[ xiè ]佐禹治水有功,封于商,国名也。夏属梁、豫之交;周属雍、豫。春秋战国,地属商地,和毗邻的於地,统称为“商於”。先后分属楚、晋(魏)、秦,最后统一于秦。

       秦,地属内史南境,治所设咸阳,统辖境域相当于今关中平原及商洛地区,领42县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设商县,包括今商州区、丹风县、商南县、山阳4县,因商山而得名。

       西汉,地属弘农郡,隶司隶校尉部,其治所在弘农(今河南灵宝貌略镇北),领11县,其中在陕西境内的上洛、商县两县,即大体相当于现今的商洛地域。上洛这一地名,因居洛河上游故名,战国时即有。汉朝忌水,将上洛改为上雒,这是用“雒”字的开始。包括今商州区、洛南县两地。今丹风、山阳、商南3县时为商县。

       东汉,地属京兆尹,仍隶司隶校尉部,尹治设在长安,仍领10城,其中上洛、商两县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区大体相当。三国时期,地属曹魏之京兆郡,正始五年(公元244年)设,治所在长安,领11县。仍称上洛县(魏文帝曹丕又将上洛的“雒”字改为“洛”字。)辖地包括今商州区、洛南两地。

       西晋,地属司州,州治设在洛阳,领12郡。泰始二年,晋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,治所在上洛,领上洛、商、卢氏三县(卢氏今属河南省)。南北朝时期,中国呈分裂局面,行政建制混乱。郡县朝设夕废,统属复杂。由东晋开始的南朝,在辖区的北部侨设了上洛的州、县,用的是上洛的地名,以安置南迁的上洛的百姓,包括上洛的巴民。

       北魏,此地属洛州。太延五年(439年)于上洛城设荆州,太平真君二年(441年)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,太和三年(479年)将荆州迁往卢氏。太和十一年(487年)又迁往襄阳,撤上洛郡,于上洛城设立洛州,领5郡,其中3郡属今商洛:上洛郡,领上洛、拒阳2县;上庸郡,领商(今丹凤)、丰阳2县;苌和郡,领南商1县,即今商南。

       西魏时,属洛州和雍州管辖。洛州治所设上洛,领上洛郡(今商州区)、拒阳郡(今洛南县)、上庸郡(今山阳县西北部、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)、商县(今丹凤)及山阳漫川、商南县。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。北周,宣政元年(578年)改洛州为商州;治所设上洛领上洛郡,拒阳郡。

       隋开皇三年(583年)撤上洛、上庸两郡,保留商州;大业三年(607年)撤商州复设上洛郡,治所仍设上洛,领上洛县(今商州区)、商洛县(隋文帝改称商洛,这是“商洛”二字合用称呼地名的开始)、洛南县、丰阳县(今山阳、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)、上津县(今湖北省境内)5县;大兴县东南部(今柞水县西北部)仍属京兆郡管辖。

       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上洛郡设商州,贞观元年(627年)划归山南道,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西道。天宝元年(742年)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,乾元元年(758年)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,治所设上洛,领上洛(今商州区)、商洛县(今丹凤、商南两县)、洛南县(今洛南)、丰阳县(今山阳)、乾元县(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)、上津县(今湖北省境内)。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。

       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,但由于分裂割据,各国疆域均不辽阔,道一级遂废,为州(府)统县的二级制。当时陕南东部经历了后梁(907年—923年)、后唐(923年—936年)、后晋(936年—946年)、后汉(947年—950年)、后周(951—960年)等5个期代。后梁时,商州领上洛、商洛、丰阳、乾元、上津5县;洛南县改属华州;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。后汉时,商州领上洛、商洛、丰阳、上津4县;南县仍属华州;乾佑县(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)、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。后周时,商州领上洛、商洛、洛南、丰阳、上津5县;乾佑县、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。

       北宋时,商州初属陕西路,后属永兴军路,治所设上洛,领上洛、商洛、洛南、丰阳、上津5县。金、南宋时,商州属金国京兆府路。金贞元二年(1154年)将商洛、丰阳两县降为镇,并入上洛、洛南两县;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;旬阳县西北部(今镇安县)属金州。金元光二年(1223年)五月改属河南路。领上洛(今商州区、丹风、商南、山阳4县及柞水县南部),至元元年(1264年)废上洛县,以州代县,由州直辖,定名商州。辖地包括今商州、丹凤、商南、山阳及柞水县南部,并统领洛南县地。

       元代,商州先属安西路,后属奉元路管辖。元代实行省、路、府、县四级行政建制,商州下领洛南县,原来的上洛为在郭,仍不另设县,由州直管,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天大体相当。

       明代地属西安府,时称商州,辖地包括今商州区、丹风县两地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五月,降商州为县制。成化十三年(1477年)三月复升为州,领洛南、商南、山阳、镇安4县。天启元年(1621年)为避明兴宗朱常洛名讳,又改“洛”为雒”。祟帧十六年(1643年)十月,闯王军攻占了商州,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,称永昌元年,派鲁大儒为商州牧,永昌二年正月,闯王政权结束。

       清雍正三年(1725年)升为直隶商州,直属陕西省,领商南;雒南、山阳、镇安4县。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,析咸宁、蓝田、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,属西安府,这是柞水县的前身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二年(1913年)废州改设商县、洛南县、柞水县3县,属关中道;山阳、商南、镇安3县,属汉中道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,撤销道制,以省直接领县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辖商县、雒南、商南、山阳、镇安、柞水6县,一度还管过蓝田县。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。1949年5月,商洛地区各县陆续解放,在商县设置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区,辖商县、雒南、商南、丹凤、山阳、镇安、柞水7县。

       1950年,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区改名陕西省商洛分区专员公署。1958年12月,撤销丹风、柞水两县(丹风分属商南和商县辖,柞水与镇安县合并),商洛地区辖商县、洛南、商南、山阳、镇安5县。1961年10月又恢复为7县。1964年9月,因“雒”字生辟,改“雒”为“洛”,时称商洛专区,行政公署驻商县城。1968年,商洛专员公署改称为“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”,各县人民委员会易名为“县革命委员会”。1969年,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“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”,1978年更地区名为商洛地区行政公署。1981年元月,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。1988年6月,改商县为县级商州市。2001年8月31日撤销商洛地区和县级商州市,设立地级商洛市。县级商州市改为商州区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上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