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数字常识   民间典故   中国地名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 人名故事  
网站首页 >> 中国地名 >> 江苏省 >> 无锡市 >> 文章内容

无锡市


[日期:2015-01-09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2707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“无锡”地名,当今学者皆认为是远古时的吴越语。古代吴越地区同俗、同语言,但这种语言,没有形成文字体系。秦始皇统一天下,从而带来文字统一。当时史官记载历史时,许多人名、地名、物名,不少是根据吴越语音用汉字相近或相同的语音记载下来。“无锡”二字,也是根据吴越语音用汉字作了记录的, 因此就不能把“无锡”本义保存下来,致使原义失传,无法考证。所以说“无锡”二字,是古吴越土语。无锡是吴国的故都,无锡地名出自古代吴越土语:“无”是发语词,无实义;“锡”是古代吴越语,本来是有它的本义的。自从用汉字把它记录成“无锡”后,它原来的本义就失传了。

       由于古老吴越部族的最后流散及与他族融合,吴越的土语也逐渐泯灭,使许多用吴越土语音以汉字记录下来的人名、地名、物名,就不知其所以然了,只有《越绝书》为我们留下了这方面的点滴宝贵资料。此书中拥有大量吴越两国的人名、地名、物名。《越绝书·纪策考篇》说:“吴越为邻,同俗并土。”《范伯篇》也说“吴越二邦,同气共俗”。这就说明,句吴和于越在语言上是相近的。从《越绝书》留下的人名与地名加以对比,就可发现两者确实相似。无锡之“无”,与越王中称“无”的名字相同。在越王中叫“无”某的较多。传说中越国始祖叫“无余”。《竹书纪年》、《吴越春秋》所载越王名有“无壬、无曎、无疆、无余、无颛”等,直至汉代,闽越王中犹有叫“无诸”者。其实古越语的地名、人名、物名,有一种一致性。如姑、夫、句、余、无等,均有吴越语的特征。特别是句吴和于越,在语言上是相近的,如句吴之“句”,与于越句践、句章、甬句东之“句”;句吴国都姑苏之“姑”,与于越姑蔑之“姑”;句吴地名无锡之“无”,与于越人名无余、地名句无之“无”等,都是古越语,或称“夷言”。

       当然,记载吴越人名、地名、物名的古籍并不止《越绝书》一种,而且人、地、物名都属于专有名词,今天己无法从中了解这些语言的意义。十分可贵的是,《越绝书》独一无二地留下了两个于越部族的普通词汇,为我们研究这种已经泯灭的语言提供了重要线索。此书《吴内传篇》说:“方舟航买仪尘者,越人往如江也。治须虑者,越人谓船为须虑。”《地传篇》说:“朱余者,越盐官也。越人谓盐曰余。去县三十五里。”这样,我们就知道越语的“须虑”即汉语船;越语的“余”即汉语盐。可惜的是无锡本义是什么,却没有被留下来。

       由此可知:无锡,不是“其地无锡”,更不能望文生义,解释为“没有锡”。“无锡”二字,乃古吴越土语,即“夷言”,“无”是词头,“锡”另有其义。后人不知其所由来,即不知其含意,历史上错误的妄加解释,说其地本产锡,至汉锡已采尽,而名无锡。或误传“后汉有樵客于山(指今锡山)下得铭云“有锡兵,天下争;无锡宁,天下清”,此皆无稽之谈也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商末(公元前十二世纪)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,东奔江南,定居梅里(今无锡梅村),筑城立国,自号“勾吴”,开创了吴国历史。

       西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始置无锡县,治今无锡城区,属会稽郡。武帝元封元年(前110年)为无锡侯国;征和四年(前89年)复为县,属吴郡。王莽时(9年)改名为有锡县,东汉光武间(25年)复无锡县。三国时,孙吴废无锡县,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,置毗陵典农校尉。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复置无锡县,属毗陵郡。

       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无锡为州,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 年)复为无锡县,属中书省常州府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分无锡县为无锡、金匮两县,同城而治,均属常州府。

       宣统三年(1911年),无锡光复,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,辖原无锡、金匮两县。民国元年(1912年)5月,撤销锡金军政分府,锡、金两县合并恢复无锡县。民国二年(1913年)废常州府,无锡县直属于省。民国三年(1914年)5月,全省设立金陵、沪海、苏常、淮扬、徐海5道,无锡县属苏常道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北伐军进入江苏省,取消各道,无锡县直属江苏省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江苏全省各县分隶15个行政督察区,后又改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,无锡县属第二区(驻武进);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2月,又设无锡区,无锡县为驻地。抗战时期,区改以序号排列,无锡县为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地。另外,在抗日战争期间,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、锡东、太湖、武南、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4月23日,无锡解放,析无锡县城、郊地置无锡市(后武进县马迹山地区划入),市县同城,无锡市直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,为苏南行署驻地。1953年1月1日建江苏省,无锡市为省辖市,下设第一至第八共8个区。1956年第一至第五区分别改名为崇安、工运、南长、西新、北塘区,撤销第六、七、八区,合并设立郊区。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四区格局,即崇安、南长、北塘3个城区和1个郊区(另一说:1959年撤销工运区、西新区、郊区)。1960年设立太湖区。1963年太湖区更名为郊区。1968年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,1978年复名崇安区。

       1958年8月25日,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。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。1970年苏州专区改称苏州地区,无锡县属苏州地区。1983年3月1日,实行市管县体制,苏州地区的江阴县、无锡县和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归无锡市领导。1987年4月撤销江阴县,改设江阴市(县级);1988年3月撤销宜兴县,改设宜兴市(县级)。

       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。1995年6月,撤销无锡县,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。2000年12月,撤销锡山市,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。2001年春,撤销无锡市郊区和马山区,以其原有地域和原锡山市东 、南泉、雪浪、华庄、梅村、坊前、新安7镇设置无锡市滨湖区,因南滨太湖而得名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上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