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数字常识   民间典故   中国地名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 人名故事  

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


[日期:2014-02-15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1802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 1954年7月13日成立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区,1955年2月改称自治州。元代把这里称为"博落脱儿",明朝时开始记作汉字“博尔塔拉”,系蒙古语,意为“青色的草原”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春秋战国时期,博尔塔拉曾为塞种人的游牧地。西汉初,博尔塔拉相继为月氏、匈奴、乌孙等的游牧地。西汉本始二年(公元前72年),汉朝派校尉常惠使持节护乌孙兵,博尔塔拉归其节制。公元前60年,匈奴日逐王归降汉朝,西汉政府设置"西域都护府",博尔塔拉为其管辖。魏晋南北朝时,博尔塔拉为柔然、悦般的活动区域。西魏至隋,为西突厥占据。

       隋开皇四年(584年),西突厥归属隋朝政府,博尔塔拉一带自此又与中央政府恢复了隶属关系。唐代,博尔塔拉才以"双河"的名字出现于史册。唐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唐朝在西突厥地区凤瑶池都督府,精河属瑶池都督府管辖。宋属喀喇汗(黑汗)王朝管辖。

       北宋宣和六年(1124年),契丹人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了西辽王朝,葛逻禄遂隶西辽,并在今天的博乐市西南建立孛罗城(部分史藉中称作"不刺")。汉族随契丹人西迁进入今博尔塔拉。

       元明时期博尔塔拉为蒙古族游牧地。元代实行中书省制度,博尔塔拉隶属阿里麻力(今伊犁)行中书省。成吉思汗曾把博尔塔拉在内的额敏河流域封为其三子窝阔台的领地。《元史·列传》第一次把这里称为"博落脱儿"。即今天"博尔塔拉"地名形成的开始。

       明万历十五年(1587年),瓦剌人进入博尔塔拉游牧,于是称呼此地为“瓦刺”。明崇祯十六年(1643年),准噶尔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征服阿拉套山的两个哈萨克部落,博尔塔拉为蒙古准噶尔部所辖。

       明末清初之际,瓦刺部逐渐分为准噶尔、和硕特、杜尔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,史称厄鲁特四部或卫拉特四部。康熙十年(1671年),准噶尔贵族内部因权力之争发生内讧,之后内战持续不断。清政府历经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七十余年,才最后平定了准噶尔上层贵族的地方割据势力,继而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叛乱,重新统一了西域。清政府统一西域后,于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把西域改称新疆,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在惠远设"伊犁将军府"统辖除阿尔泰地区以外的整个新疆军事和行政事务。同年在精河东岸筑安阜城,在大河沿、大营盘、小营盘等地派兵驻防,在固尔图、托多克(托托)、精河、托里、五台、四台、三台等地设军台、营塘,并在博尔塔拉一些要害地界和国境线上还陆续设置了21所卡伦,保卫边境。

       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精河开始屯田,主要是兵屯、民屯和遣屯。屯田事业的兴起和维、汉、回等各民族陆续迁入。乾隆三十六(1771年),年轻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领十七万之众,不畏艰辛、义无反顾地东归祖国。在沙俄围追堵截下,只有七万多人回到祖国。其西路默门图一旗约四百户三千人被安置在精河一带游牧,隶伊犁将军节制。清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设精河抚民直隶厅,简称精河厅,隶伊塔道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二年(1913年)4月,精河厅改设精河县。民国九年(1920年)10月,精河县析置博尔塔拉县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置温泉县,均隶属伊犁行政长公署管辖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三区(伊犁、塔城、阿山)革命爆发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,成立三区革命精河县政府,属伊犁三区临时政府领导。

      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后,精河县改属伊犁专署领导。1950年博尔塔拉县改名为博乐县。1954年7月13日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区成立,精河县改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区领导,1955年2月自治区改称自治州。1983年始设州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。1985年撤销博乐县,成立博乐市,至此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下辖2市(县级),2县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