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清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设精河直隶抚民厅,因精河得名。唐代称石漆河。《西域同文志》卷1:晶“准语(蒙古语),谓蒸甑也。其地沙暖土温,故名”。《西域图志》作晶河:“晶”为蒙古语,意为“清凉”。民国二年(1913年),精河厅改为精河县。
【沿革】
公元前3世纪末,精河为塞种人游牧地。西汉高后三年(前185年),匈奴击月氏,月氏被迫西迁,占据塞种人游牧地,精河为月氏所据。汉文帝后元四年(前160年),乌孙西击月氏,迫月氏南迁,乌孙占据月氏地,精河属乌孙游牧地。汉宣帝神爵二年(前60年),西汉在西域设都护府,精河属西域都护府所辖的乌孙游牧地。东汉建安元年(196年),在天山以北开辟一条"丝绸之路"新北道,又称"皮毛道",精河是"丝绸之路"新北道必经之地。
北魏天兴五年(402年),柔然西迁西击乌孙,乌孙南迁葱岭,精河为柔然、悦般部角逐之地。隋开皇二年(582年),精河为西突厥领地。
唐显庆三年(658年),西突厥汗国灭亡,精河归双河都督府管辖。 唐至德元年(756年),葛逻禄人占据准噶尔盆地,精河属葛逻禄管辖。唐开成五年(840年),精河属喀喇汗王朝管辖。
南宋绍兴二年(1132年),西辽王朝臣服喀喇汗王朝,精河属西辽。蒙古太祖四年(1209年),精河归属蒙古。蒙古太祖二十年(1225年),成吉思汗完成西征大业.把天山南北路以及阿姆河、锡尔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分封给次子察合台,精河为察合台封地。南宋景定五年(1264年),阿里不哥臣服于忽必烈,忽必烈在阿力麻里设行中书省,精河属阿力麻里行中书省。南宋咸淳五年,蒙古至元六年(1269年),窝阔台汗之嫡孙海都叛乱,精河为海都所据。元大德十年(1306年),海都死后,其子察八儿降元,察合台后裔都哇尽收其所占察合台汗国领地,精河成为察合台后王封地。
明永乐十六年至宣德三年(1415~1428年),察合台后王歪思汗率众从别失八里西迁阿力麻里,改国号为亦力巴里,精河归其管辖;之后,瓦刺的势力扩展到天山西部.精河成 为瓦剌的游牧地。明崇桢元年(1628年)左右,卫拉特四部之一准噶尔称雄西北,整个北疆地区被准噶尔部控制,精河为准噶尔部所辖。
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清政府在精河东岸筑安阜城,设典史。清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,安阜城增设都司,管理军事。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改典史为粮员,隶镇迪道。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改粮员为巡检。清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设精河直隶抚民厅,隶尹塔道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,废除旧制中州、府、厅为县,精河厅改为精河县,先后隶尹塔道,第二行政区、伊犁专区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2月,三区(伊犁、塔城、阿山)革命民族军进逼精河县,国民党县政府官员逃往乌苏县。同年九月,民族军攻克精河县,三区革命精河县政府成立,直属伊犁三区革命临时政府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精河县属伊犁专区。1954年7月,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成立,精河县隶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。1955年2月,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,精河县隶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