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数字常识   民间典故   中国地名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 人名故事  
网站首页 >> 中国地名 >> 湖北省 >> 黄冈市 >> 文章内容

黄冈市


[日期:2014-07-22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1883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春秋时期,黄国(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)被楚灭亡之后,黄姓族人散居四方。今黄冈、黄陂、黄安、黄梅等地名中的“黄”均由此而来。

       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南安县为黄冈县。民国三十年(1941年)成立黄冈(中心)县抗日民主政府及豫鄂边区行政公署。1951年5月,黄冈区行政公署更名为黄冈专员公署。1968年元月,成立黄冈地区革命委员会,1978年11月撤销,设黄冈地区行政公署。1995年12月23日撤销黄冈地区,设立地级黄冈市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夏商时代,本地域英山、六安一带为皋陶后人的封地。春秋战国时,属楚国。秦统一六国后,本地先分属南郡和九江郡,后属衡山郡。楚汉之际,楚项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国,国都邾城(今黄州禹王城)。

       汉高祖四年(前203年),恢复为衡山郡,属淮南国。汉武帝元狩二年(前121年),分衡山郡及南郡共十四县置江夏郡,驻西陵(今新洲县城附近),本域黄州、蕲春等地属江夏郡,黄梅、武穴等地属庐江郡。东汉建武二十三年(47年)立蕲春侯国,传三世,复为蕲春县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分江夏郡置蕲春郡,驻地蕲春,辖今蕲春、黄梅、黄州等地。三国时,本地域分属魏弋阳郡和吴蕲春郡。

       晋武帝太康元年(280年),撤销蕲春郡,辖地划入武昌郡,第二年,寻阳(今黄梅)县划属庐江郡,西陵、邾县、蕲春县改属弋阳郡。永嘉三年(306年),晋惠帝恢复司马西阳王爵位,先后将西陵、邾、蕲春等县划属西阳国(都址系今河南光山)。晋咸和四年(329年),西阳国司马获罪被诛,西阳国改置为西阳郡,郡址在邾城附近,辖西阳、邾、西陵、蕲春等县。咸康四年(338年),在邾县侨置豫州,咸康五年(339年),豫州侨迁芜湖,西阳郡沿属豫州。孝武帝太元三年(378年),在九江王英布旧城置南新蔡郡(今黄梅西南),辖蕲阳(即蕲春更名)及侨置4县,属南豫州,本区域始为两郡并治。

       南北朝时武装割据,域内建置更迭频繁。南朝宋分西阳郡置建宁左郡(今麻城西南)。南朝宋孝建元年(454年),西阳郡划属郢州,大明八年(464年)南新蔡郡改属江州。南朝齐时,建元二年(480年)又置齐安郡,驻齐安(麻城西南),置安蛮左郡,驻木兰(今红安西南),永明四年(486年),又置齐昌郡,驻齐昌(今蕲春)。南朝梁时,西阳郡仍属郢州,并分西阳县置信安县。又在蒙茏城(今麻城东北)置定州,在大活关(今大悟东)置湘州,在鹿城关(今红安)置北江州。北朝占领江北时沿袭南朝旧制,北齐天保年间,曾在域内置巴州(今黄州地)、衡州(今麻城地)、罗州(今蕲春地)等,北周废巴州置弋州,改罗州为蕲州,置永宁县(今武穴市),并将置于黄城镇(今黄陂东)的南司州改名为黄州。

       隋朝统一全国,撤销原置州郡,实行州县两级制。开皇五年(585年),移置黄州于衡州,分设黄州、蕲州总管府,本域分属两府。开皇九年(589年)改两府为两州,将永兴改为新蔡县,永宁并入齐昌县,两阳并入南安县,在义城置罗田县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南安为黄冈、齐昌为蕲春、新蔡为黄梅、梁安为木兰、信安为麻城县。大业三年(607年),又将两州改为两郡,黄州改为永安郡,治所移驻黄冈(今新洲属地),辖黄冈、黄陂、木兰、麻城4县;蕲州改为蕲春郡、治所驻蕲春,辖蕲春、浠水、蕲水、黄梅、罗田5县。本区域仍为两郡并治。

       唐朝武德三年(620年)永安郡改为黄州,且置总管府(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)辖黄冈、堡城(由黄冈分置)、阳城(由麻城分置)。武德四年(621年),改蕲春郡为蕲州,辖蕲春(含蕲水)、兰溪(由浠水更名,含罗田)、永宁(由蕲春分置)县。并在麻城置亭州;在黄陂复置南司州;在黄梅置晋州。武德八年(625年),撤销南晋州、亭州、南司州、属地分属黄州、蕲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,撤销都督府,天宝元年(724年)改黄州为齐安郡,蕲州为蕲春郡,两郡并治。乾元元年(758年),复改两郡为两州,均属淮南道。中和五年(885年),黄州治所迁今驻地长江边。

       五代时,黄蕲二州先后属杨吴、南唐和后周,其州县隶属仍沿袭南朝旧制。宋朝仍为黄州、蕲州并治,先属淮南路,熙宁五年(1072年)属淮南西路。元祐八年(1093年)曾分蕲水县置罗田县,后废。景定三年(1262年),蕲州治所迁至今蕲州、辖蕲春、蕲水、广济、黄梅4县。咸淳六年(1270年),分蕲水县置英山县。黄州辖黄冈、黄陂、麻城3县。

       元代改两州为两路,各设总管府,两路并治。至元十二年(1275年)复置罗田县;至元十五年(1278年)英山划属安徽六安州。至元十八年(1281年)在黄州设黄蕲州宣慰司,辖黄州、蕲州、光州3路。至元二十三年(1292年)均改属淮西道,第二年又改属河南江北行省。黄州路辖黄冈、黄陂、麻城3县,蕲州路辖蕲春、蕲水、广济、黄梅、罗田5县。

       明朝洪武元年(1368年),改黄州路、蕲州路为黄州府、蕲州府,两府并治,同属湖广行省,并在黄州修筑城池。洪武九年(1376年),降蕲州府为州,撤销蕲春县,政归蕲州直理,蕲州仍辖其他各县,与黄州府同属湖广布政司,不久改属河南。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蕲州仅代辖广济、黄梅两县,属黄州府管辖,自此以后蕲州与黄州合二与一。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黄州府仍划属湖广布政司。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置黄安县。到此,黄州府辖有黄冈、麻城、黄陂、黄安、蕲水、罗田、广济、黄梅8县和蕲州。

      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。康熙三年(1664年)蕲州不再辖县,黄州府属湖北布政司,雍正七年(1729年)黄陂县划属汉阳府,黄州府辖黄冈、黄安、麻城、罗田、蕲水、广济、黄梅7县和蕲州(此即所谓“黄州八属”)。

       民国元年(1912年),废黄州府,改蕲州为蕲春县。民国二年(1913年)各县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(后又改名为鄂东道),民国三年(1914年)鄂东道改为江汉道,各县均属江汉道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废道,各县直属湖北省政府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六月,改蕲水县为浠水县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三月,第三、四行政督察区在蕲州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,第二年元月治所迁黄州。抗日战争时期,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元月,第二行政区署在黄冈县北部的黄土岭改组为鄂东行署,代行省政府职权,并先后增辖孝感县和第三行政区。

       抗战时期,民国三十年(1941年)成立黄冈(中心)县抗日民主政府及豫鄂边区行政公署。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成立长江行政专员公署。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,成立鄂豫行署第四、五专署。第四专署辖黄冈、新洲、麻西、麻东、浠水、罗田等县,第五专署辖蕲南、蕲北、广济、黄梅、英山等县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3月至5月中旬,本域各县相继解放。5月初,第四、五专署在浠水合并为黄冈行政区专员公署,6月更名为黄冈区行政公署,7月迁黄州。

       1951年5月,黄冈区行政公署更名为黄冈专员公署,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所机构。6月,分黄冈县置新洲县。1952年6月,大治、阳新、鄂城、黄安4县划归黄冈专署管辖。8月,分置兵堡县,9月更名为胜利县,黄安县复名为红安县。1955年5月,专署更名为黄冈专员公署,8月,撤销胜利县,10月,黄冈县驻地由团风迁黄州。1959年元月,大冶划属黄石市,1965年9月,鄂城、阳新两县划属咸宁专区。1968年元月,成立黄冈地区革命委员会,1978年11月撤销,设黄冈地区行政公署,为省政府派出机构。

       1979年12月,鄂城县划归黄冈地区,并建置鄂城市,亦驻鄂城。1983年10月,划鄂城县、市及黄冈县的黄州镇,建地区级鄂州市,直属省政府管辖,同时,划新洲县属武汉市。1986年7月撤销麻城县,设麻城市。1987年5月,撤销鄂州市黄州区,恢复为黄州镇,复归黄冈县。12月,撤销广济县,设武穴市。1990年12月,撤销黄冈县,设黄州市。1995年12月23日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,设立地级黄冈市,黄州市一分为二,建置团风县和黄州区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上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