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荔湾,旧称“西关”,因区内有“一湾青水绿,两岸荔枝红”美誉的“荔枝湾”而得名。
1950 年6月,西禅区与长寿区合并称为长寿区,逢源区与黄沙区合并称为荔湾区,南岸区改名西村区。1952年9月,长寿区、荔湾区及西村区的西村、泮塘、彩虹、西增、小梅街和南源镇(西村区其余部分并入郊区)合并成立西区。1960年8月,西区改名荔湾区。1985年5月正式成立芳村区。2005年4月28日,撤销广州市芳村区,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。
【沿革】
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 年),秦统一岭南,设立南海郡,郡治设在番禺(即今广州)。此地隶属于南海郡番禺县。至三国东吴黄武五年(226),东吴调整交州设置广州,广州州治设在番禺,辖南海、苍梧、郁林三郡,此地仍属南海郡番禺县。
隋唐期间,南海郡曾改为南海县(番禺并入南海县)。至隋文帝仁寿元年(601年)广州改称番州。到唐代武德四年(621年)又改称番州为广州,设南海郡,复设番禺县。
五代时期,刘在岭南割据称帝,国号南汉,定都广州城,广州改名兴王府,废南海县,改设咸宁、常康两县。如此反复至宋代。
宋太祖开宝五年(971年),废除兴王府和咸宁、常康两县,仍设广州。划广州城东部属番禺县,西部属南海县。荔湾地段归南海县管辖,此后一直未变。
清咸丰九年(1859年),沙面被迫租借给英、法作租界。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荔湾地段内设巡警北路正局于华林寺,设南路正局于陈塘南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撤销南北路正局,分别于西山庙、西禅寺、浮丘寺、允贤坊、华林寺、长寿寺、第十一甫庾网庵、十三行、陈塘南、大笪地、同德大街、永庆街、宝源北街设立12个巡警分局。 清宣统二年(1910年)7月,12个分局并为&4个巡警区,为第三、四、五、六区,区所分别在西禅寺、长寿路、陈塘南、永庆街。
民国十年(1921年)广州市市政厅成立,西关地段属广州市区范围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至民国十九年(1930年),原属南海县管辖的南岸、澳口、增埗、西场等地划入广州市区范围。 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,抗日战争胜利后,国民政府重新把广州划为28个行政区,收回的租界沙面也新设成区。
1949年10月14日,广州解放。1950 年6月,西禅区与长寿区合并称为长寿区,逢源区与黄沙区合并称为荔湾区,南岸区改名西村区。陈塘区并入太平区(后太平区又并入中区)。各区人民政府相应成立。沙面区改为市直辖沙面办事处。1952年9月,长寿区、荔湾区及西村区的西村、泮塘、彩虹、西增、小梅街和南源镇(西村区其余部分并入郊区)合并成立西区,成立西区人民政府。1953年,西区接管三沙乡(1959年4月该乡又划归三元里人民公社)。1955年5月,区政府改称西区人民委员会,下辖13 条行政街。1958 年,珠江区的如意坊水上段办事处划归西区管辖。
1960 年4月—7月城市公社化时,原属中区的清平人民公社(含今清平、岭南、沙面 街地段)与秀丽、光扬、华林、宝华四街并入西区,与原有13个街道改并成立9 个街道人民公社。西区同时接管三元里人民公社的同德、横沙、沙凤、三沙、西郊五个大队和石井人民公社(龙湖、大朗两个大队除外),组成西区石井人民公社和夏茅人民公社。 同年8月,西区改名荔湾区。1961年8月撤销街道人民公社。复建18个街道办事处。同时,区辖内农村大队全部划回郊区管辖。
1967年3月荔湾区实行军事管制。1968 年3月成立荔湾区革命委员会,区辖下各街道办事处相继建立街革命委员会。1981年3月撤销荔湾区革命委员会的称衔,恢复50年代区人民政府的称谓。1985年5月正式成立芳村区。2005年4月28日,撤销广州市芳村区,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。
[参看“广州市”词条]
[参看“广州市番禺区”词条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