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东汉和帝永元二年(90年),置平都县,因县东北有平都山得名。三国时期并入临江县,隋恭帝义宁二年(618年),自临江县分出置豐都县,取县城东北平都山及山下豐民洲两地各一字而命名。明洪武十年(1377年),豐都县并入涪州,十三年(1380年)自涪州分出复置县,改名酆都。1958年全国改革繁体字和生僻字地名,改县名酆都为丰都。
【沿革】
周时,境属巴国,曾建"巴子别都"。至秦,属巴郡枳县(今涪陵);西汉,属益州巴郡枳县。
东汉和帝永元二年(90年),分枳县地置平都县,治所倚平都山(名山),故名。是为丰都建县之始。初置隶属益州巴郡;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五年(190年-200年)隶属益州永宁郡。
三国蜀汉延熙十七年(254年),平都县并入临江县(今忠县),属益州巴郡;至西晋,属梁州巴郡;成汉,属荆州巴郡;东晋,属梁州巴郡;南朝宋初,属益州巴郡;齐,属巴州巴郡;梁,属楚州临江郡;北朝西魏、北周,属临州临江郡。
隋开皇三年(583年),境属临州临江县;大业三年(607年)属巴东郡临江县。恭帝义宁二年(618年),自临江县分出置豐都县,隶临州。治所豐民洲在平都山下。
唐贞观八年(634年),豐都县隶山南道忠州;天宝元年(742年),隶山南东道南宾郡;乾元元年(785年),隶山南东道忠州;至五代前蜀、后蜀,隶忠州。
北宋真宗时,豐都县隶夔州路忠州南宾郡。徽宗政和元年(1111年),复并入临江县。南宁高宗绍兴元年(1131年),豐都县复置。度宗咸淳元年(1265年),隶夔州路咸淳府。
元时,豐都县隶四川行省重庆路忠州。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,垫江县并入豐都;至正二十二年(1362年),明玉珍大夏政权时,垫江分出。
明洪武十年(1377年),豐都县并入涪州,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。洪武十三年(1380年)自涪州分出复置县,改名酆都,隶重庆府忠州。
清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酆都县为吴三桂军占领;十九年(1680年)清军复收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隶忠州直隶州;嘉庆七年(1802年),隶川东道忠州直隶州。
清宣统三年(1911年),辛亥革命后,酆都县隶重庆军政府;中华民国元年(1912年),隶四川省忠州;民国二年(1913年),隶四川行政公署川东道;民国三年(1914年),隶四川巡按使公署东川道;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裁道,酆都县直隶四川省;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酆都县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。
1950年,酆都县隶西南区川东行署区涪陵专区;1952年9月,隶四川省涪陵专区;1958年改县名酆都为丰都。1968年涪陵专区改称涪陵地区。1996年3月,撤涪陵地区,设地级涪陵市,丰都县属涪陵市。1997年12月20日,撤销原地级涪陵市,设立重庆市涪陵区,丰都县直属重庆直辖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