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民国三十年(1941年)于河西部分设置惠农县,1960年1月7日,撤销惠农县,设立石嘴山市。据明《嘉靖宁夏新志》载:石嘴山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,至此“山石突出如嘴” 而得名,俗称石嘴子。
【沿革】
西周时期石嘴山境内尚无行政建制,当时宁夏全境(包括市境)、陕西与山西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等,被统称为“朔方”,为戎狄部落的游牧之地。越东周、春秋、战国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前(前221年),市境尚未纳入中原王朝版图,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牧地。
秦三十三年(前214年)蒙恬北击匈奴,筑万里长城,于市境黄河东侧(现陶乐境内)设立军事重镇浑怀障。两汉至三国北地(北地郡,今鄂尔多斯市)统治者凭借贺兰山、黄河之险固,在市境内筑城设县。西汉元狩二年(前12年),将军霍去病、公孙敖出北地退匈奴,迁移民,在今平罗县下庙乡暖泉村附近兴筑廉县城,为市境内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。
唐先天二年(713年)于市境河西置定远军,后升为县;景福二年(893年)升为警州。西夏宋咸平四年(1001年)党项族李继迁占定远,在此设置定州。宋天圣二年(1024年)党项族李德明于定州黄河东岸筑省嵬城(今惠农区庙台乡省嵬村)。元至元八年(1271年)任中兴在定州驻军屯田。
明(1381年~1643年)统治者在市境内驻军、屯田、水运、设城、筑长城。明嘉靖三十年(1551年)时,设平虏守御千户所。清朝,市境属甘肃省宁夏府,雍正二年(1724年)改置平虏所为平罗所。雍正四年(1726年),升平罗所为县;不久先后沿黄河滩地设置新渠县(今平罗县姚伏镇附近)、宝丰县(今平罗县宝丰镇),乾隆三年(173年)地震毁城,二县复并于平罗县。
中华民国初市境属甘肃省宁夏道(先后改为朔方道、宁夏道、宁夏行政区)。民国十八年(1929年)宁夏建省、平罗县为市境唯一的县级建置,是年1月底,平罗县北部地区设置磴口县。民国三十年(1941年)于市境河西部分设置惠农县;在河东增设陶乐县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于惠农县黄渠桥(现平罗县黄渠桥镇)设“宁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”,辖平罗、惠农、陶乐、磴口4县。
1949年9月25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5军194师581团进驻石嘴山,市境解放,平罗、惠农、陶乐3县先后建立人民政权。1955年石嘴山被定为“一五”期间全国10个新建矿区之一。1960年1月7日,设立石嘴山市,撤销惠农县,将原惠农县的石嘴山等十个乡(镇)划为石嘴山市的行政区域;同年3月27日石嘴山市宣告成立,由自治区直辖,市级机关驻石嘴山镇;1972年2月23日,设立银北地区,辖平罗、陶乐、贺兰3县及大武口区(一区)、石嘴山区(二区)、石炭井区(三区)3个辖区,1975年,设置石嘴山市一区(大武口区)、二区(石嘴山区)、三区(石炭井区)、郊区4个县级市辖区;1975年11月23日,撤销银北地区,石嘴山市恢复由自治区直辖,市级机关迁大武口区,平罗、陶乐两县由市辖;1987年1月,撤销市郊区,恢复惠农县,市辖3区(大武口区、石嘴山区、石炭井区)、3县(平罗县、惠农县、陶乐县)。
2002年10月,撤销石炭井区,将其划归大武口区管辖,将平罗县的隆湖吊庄及崇岗乡的长胜、九泉、潮湖3个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。2003年11月,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,隆湖经济开发区从隆德县移交石嘴山市管辖。此时石嘴山市辖两区三县(平罗县、惠农县、陶乐县)。2004年2月,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,设立石嘴山市惠农区,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,将原陶乐县的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;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、高仁乡、马太沟镇划归石嘴山市平罗县管辖。现石嘴山市辖两区(大武口区、惠农区)一县(平罗县)和一个经济开发区(隆湖经济开发区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