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中国城市   山川古迹   文史典故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

和田地区


[日期:2014-02-16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1936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和田地区,古称“于阗”,是于阗古国的领地。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清设和阗办事大臣,光绪九年(1883年)设和阗直隶州,民国九年(1920年)设和阗道,民国十七年(1928年)改为和阗行政区,1950年改称和阗专区,1959年和阗简化为和田,1971年改和田专区为和田地区。

      “于阗”,藏话意思为“产玉石的地方”。维吾尔语为خوتەن ناھىيىسى ,源于古国名“瞿萨旦那”,其意为“地乳”,汉语记作和阗或于阗。清初才改“于阗”为“和阗”。1959年简化繁体字生僻字地名,“和阗”又改“和田”。

      《唐书·西域传》:“于阗或曰瞿萨旦那,亦曰涣那、曰屈丹,北狄曰于遁,诸胡曰豁旦。”《大唐西域记》称作瞿萨旦那国:“唐言地乳,取其俗之雅言也。俗语谓之汉那国。匈奴谓之于遁,诸胡谓之豁旦,印度谓之屈丹,旧曰于阗,讹也。”又称:“瞿萨旦那国,周四千余里,沙碛大半。”瞿萨旦那为国名,含义是“地乳”。

      《大唐西域记》有如下记载:昔于阗国王暮年无嗣,于是祈祷天神,请求继嗣。忽间神像前额剖裂,出一婴孩。全国上下欢庆。但婴儿不食人乳。国王恐其夭折,又去神前求助养育之法。突然神前地面隆起一包,形状如乳,婴儿吮饮,长大成人,继承王位,世代相传。因为“于时地乳所育,因为国号”。可见于阗王为“大地之骄子”,使用“瞿萨旦那”为国名应是众望所归。但地名则称作于阗或豁丹未变。元代以来史书有兀丹、忽炭、斡端等,都是和阗或于阗的不同译名。和阗和于阗是古代南北方民族语言的不同称谓,有所差异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和田史称和阗、于阗。秦汉以前,有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和塞人、羌人、月氏人等不同的古老土著民族在这里生存。张骞通西域后,和田地区第一次被记入汉文典籍。自西汉神爵二年(公元前60年)始,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,在西域都护府统辖之下。当时位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三十六国中有皮山、于阗、渠勒、精绝、戍卢诸国地属今和田地区。

       汉元寿元年(公元前2年)前后,汉朝向于阗、扜弥、精绝、皮山、渠勒、戎卢诸国国王、将佐按汉制封官、授汉印。汉代还在精绝设立禾府,管理屯垦事务。公元57年后,于阗国势转盛,邻近诸国皆服从。到魏晋时期,皮山、渠勒、戎卢、扜弥、精绝等城邦国被于阗兼并,这时的于阗就相当于现在和田地区的范围。

       晋武帝泰始五年(269年)封于阗王为“晋守侍中”。唐上元二年(675年)在和田设毗沙都督府,置十州。后晋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国王。辽设于阗王府,宋嘉祐八年(1063年)册封于阗王为“归忠保顺石后 鳞黑韩王”。元代为蒙古王封地。元至元十六年到至元二十六年(1279年~1289年)设宣慰使元帅府,直属元朝中央统辖。元称于阗为斡端或忽炭。

       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清设和阗办事大臣,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,和阗城设三品阿奇木伯克。同治四年(1865年)阿古柏侵占和阗,光绪四年(1878年)清军刘锦棠部收复和阗,光绪九年(1883年)设和阗直隶州,并置于阗县属之。光绪十一年(1885年)将于阗县址迁移到克里雅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九年(1920年)设和阗道,民国十七年(1928年)改为和阗行政区,设行政长官公署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穆罕默德•伊敏暴乱,成立了“和阗伊斯兰共和国”,1934年为马虎山所破。1937年盛世才省军进驻和阗。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改行政区为专区,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

       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团抵达和阗,和阗解放。1950年改称和阗专区,1959年全国范围内简化生僻字、繁体字地名,改和阗为和田,1971年改专区为地区,1979年建立和田地区行政公署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