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唐垂拱四年(688年)析蒲台、厌次置渤海县,并于渤海县建招安镇。宋庆历二年(1042年)升招安镇为招安县。金明昌四年(1193年)更招安县为沾化县,县名取义于汉代渤海太守龚遂治渤海,“海滨之民,复沾圣化”之义。《齐乘》云:“金明昌四年,改招安县曰沾化,取龚遂为渤海太守,海滨之民,复沾圣化立名。” 2014年9月9日,撤销沾化县,设立滨州市沾化区。
【沿革】
今沾化境域,商属蒲姑(又名薄姑)国。周属齐国。秦朝属厌次县地。西汉,东南部属千乘郡湿沃县(即漯沃县),西南部属平原郡富平县,西北部属渤海郡阳信县。东汉,东南部属乐安国千乘县,西南部属平原郡厌次县,西北部仍属渤海郡阳信县。三国时期,地属魏。东部为乐陵国湿沃县地,西部为厌次、阳信县地。西晋因魏制,隶属未变。东晋、南北朝为乐陵郡阳信县、厌次县、湿沃县地。
隋代,西部为渤海郡阳信县地,东部为渤海郡蒲台县地。唐朝,武德四年(621年) 改渤海郡为棣州,县境遂属棣州。垂拱四年(688年)析蒲台、厌次置渤海县,并于渤海县建招安镇(今沾化古城),今县境即为棣州渤海县招安镇地。天宝元年(742年) ,改棣州为乐安郡,招安镇随县改属乐安郡。上元元年(760年) 乐安郡复称棣州,招安镇仍属棣州渤海县。五代十国时期,后周显德三年(956年)置滨州,割棣州之渤海、蒲台两县属之,招安镇随县属滨州。
北宋初年渤海县招安镇仍属滨州。庆历二年(1042年)升招安镇为县,此为建县之始。熙宁六年(1073年)又省县为镇复入渤海县,元丰二年(1079年)复置招安县。靖康元年(1126年)宋被金灭亡,招安县归金朝,仍属滨州,至金明昌四年(1193年)更招安县为沾化县,沿用至今。
元代,初沿金制,中统三年(1262年)沾化县属滨棣路,至元二年(1265年)后,沾化县属济南路滨州。明代,沾化县属济南府滨州。清初袭明制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改武定州为府,沾化县属武定府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废府设道,沾化属岱北道。民国三年(1914年)改岱北道为济南道,沾化县随属。民国十四年(1925年)设武定道,沾化县改属武定道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4月30日,张宗昌被北伐军逐出山东,各道被废除,沾化县直属于省政府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(实际上仅设立七个),但沾化县仍直属于省政府,“七·七”事变以后,山东全省划分为17个行政督察区,沾化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日本投降以后,沾化县仍属第五行政督察区。
日伪统治山东时期,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3月5日,伪山东省公署成立,将全省划分为鲁西、鲁东、鲁北、鲁南4道,沾化县属鲁北道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7月,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,山东设“九州十府”的政区建制,沾化县属武定道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8月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,伪山东省公署瓦解。
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抗日战争爆发后,抗日民主政府划沾化属冀鲁边区。民国三十年(1941年)10月后归清河区,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行政区,沾化县属渤海区第四专区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属渤海行署垦利专区。
1950年5月,撤销渤海行署垦利专区,建惠民专区,沾化改属惠民专区。1958年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,利津县并入沾化县,沾化县属淄博专区。1961年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分治、利津县复制,沾化县属惠民专区。1967年2月27日,惠民专区改为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;1978年7月10日,撤销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,恢复建立惠民地区行政公署,沾化县属惠民地区。1992年3月,惠民地区改称滨州地区,沾化县属滨州地区。2000年6月,撤销滨州地区设立地级滨州市,沾化县属滨州市。2014年9月9日,撤销沾化县,设立滨州市沾化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