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西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,始置阳信县,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之地,又居古笃马河之阳,故名信阳。
【沿革】
夏、商为蒲姑国领地,周为齐国地。秦属厌次县。西汉高祖五年(202年)始置阳信县,东汉初属冀州刺史部渤海郡。东汉延康元年(220年)改属乐陵郡。曹魏时沿之。
北魏熙平二年(517年)并瀛冀二州为沧州,不久改为沧州郡,阳信随属沧州郡。唐贞观八年(634年)阳信县改属德州。五代属棣州。北宋属河北东路棣州。金属山东东路棣州。元属中书省济南路棣州。
明初属山东省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武定州。明洪武六年(1373年)改棣州为乐安州。明宣德元年(1426年)改乐安州为武定州,阳信县随属之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阳信县属山东省武定府。
中华民国初期属山东省岱北道。民国三年(1914年)6月3日,岱北道改称济南道,阳信县属济南道。民国十四年(1925年)山东省改4道为11道,阳信县又改属岱北道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废道制,阳信县直隶于山东省。
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(实际上仅设立七个),阳信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,“七·七”事变以后,山东全省划分为17个行政督察区,阳信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日本投降以后,阳信县复属第五行政督察区。
日伪统治山东时期,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3月5日,伪山东省公署成立,将全省划分为鲁西、鲁东、鲁北、鲁南4道,阳信县属鲁北道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7月,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,山东设“九州十府”的政区建制,阳信县属武定道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8月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,伪山东省公署瓦解。
抗日战争时期,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共产党在阳信县始建抗日民主政府,属冀鲁边区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行政区,阳信县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初,阳信县属垦利专区。1950年5月改属惠民专区。1958年11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,同年阳信县并入无棣县,属淄博专区。1961年撤淄博专区复置惠民专区,同年10月复置阳信县,属惠民专区。1967年专区改称地区,阳信县为山东省惠民地区属县。1992年3月,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,阳信县随属。2000年,撤地改市,在滨州地区原有行政区域建立滨州市,阳信县属滨州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