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中国城市   山川古迹   文史典故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

昆山市所辖乡镇名称由来


[日期:2014-12-28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3099次

【正仪镇】
       据《昆新两县续修合志》载:约在三国魏(文帝)晋(武帝)年间(220年—290年),一颗陨石落在镇西汤家桥附近小港里,由此有“星溪”之说。天监六年(507年)梁武帝嫌“星溪”两字不雅,改称“信义”。后因乡音讹误,曾称“正谊”、“进义”、“精义”、“精谊”。清康熙年间(1662年—1722年)重建关帝阁桥镌“真义桥”,又称“真义”。民国期间称“正义”,解放后更名“正仪”,沿用至今。

【千灯镇】
       千灯的旧称千墩,据清陈元模著《淞南志》载,昆山城东南36里,三甲川乡有水曰千墩浦,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,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,改名千墩,清宣统二年(1910年),因为该地土墩上长满了一种草:“根可以做红色染料,也可以做药材,这种草称‘茜草’。”所以,在那时把“千墩”易名为“茜墩”。

  “茜墩”这个地名一直用到解放后。茜墩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,人们都感到叫“茜墩”、“千墩”都有点不妥,应该用这个“灯”更好。这个“灯”字,象征着光明的使者,象征着辉煌,象征着富裕,与“金千灯”相符。1966年4月,茜墩改名为“千灯”。

【陆家镇】
       陆家,原名录葭浜。春秋战国时地属娄邑,传说镇区原为一河浜,名鹤塘浜,内长一种草名录葭草,故合草、浜之称名录葭浜。又据清乾隆《录溪志》载,三国鼎立时,吴国丞相陆逊之孙陆机、陆云曾客居于此,因此而取名“陆家”。1966年4月“录葭”改名“陆家”。1986年12月,撤“乡”改“镇”,陆家乡于是改成陆家镇。

【淀山湖镇】
       1949年为杨湘乡,1954年改镇,1956年改乡,1958年更名淀东公社,1983年改淀东乡,1988年改淀东镇,1993年更名淀山湖镇。以淀山湖景区得名,淀山湖又称薛淀湖。

【石牌镇】
       石牌镇名由来,主要有三说:

       一是相传在很早以前,三官堂河滩上不知从什么地方冲来一块青石条,人们颇感奇怪,认为这是“神圣显灵”,就将此石捞起,竖砌在三官堂庙的围墙上,“石牌”名便从此流传。

       二是石牌境内原有很多荒坟,并竖有石碑,因名石碑。后人将“碑”误读成“牌”,才叫石牌,延续至今。

       三是石牌古时河东河西都建有石牌坊,一名贞节坊,一名节孝坊,均系清道光年间建造。而石牌之称,早在明嘉靖年间(1522年—1566年)已有记载,属积善乡第二保,由此石牌并非因牌坊而名。

【新镇】
       民国二年(1913年),有广东商人刘厚吾选用倪桥北面400多亩荒地,筹资垦荒,养鱼经商。由此渐成新兴集市。故名“新镇”。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,部分住户迁至现新镇处(今珠径村四组),俗称“新新镇”,因其远离老镇,地处乡村外缘的娄江河畔、公路边,又称“外新镇”。原来的新镇址则称“老新镇”。

【周市镇】
      《嘉靖昆山县志》已有周市之名记载。因地处昆、常、太三县交界,贸易往来频繁,逐步形成集市。明嘉靖年间(1522年—1566年),刑部侍郎周广、南京刑部主事周愚(曾任云南佥事)墓葬于镇东市梢,称周广坟、佥事坟,解放后毁,因建有别墅,故名周墅。清宣统二年(1910年)为周墅乡。1966年4月,省批准周墅复名周市。

【石浦镇】
       石浦是古镇,宋范成大的《吴郡志》上已见此名。清《淤南志》称石浦为“视县诸镇,名最古亦最著名。”据现有资料考查,石浦成镇年代于南北朝,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。

【玉山镇】
      “玉山”之称,出自城之西北隅的马鞍山,山中产石,洁白如玉,史有“玉峰”、“玉山”之称。因玉山镇地处玉山脚下,故称玉山镇。“玉山”又称鹿城。相传吴王寿梦好猎,玉山镇曾是其豢鹿守猎之处,并建有城邑,名西鹿城,故有“鹿城”之别称。

【花桥镇】
       相传道光年间(1821年—1850年)黄渡营兵来此张贴告示,因当地无名,营兵在木桥询问百姓,得知木桥周围居民姓花,遂称木桥为花家桥,镇亦由此得名。

【陆扬】
       陆扬原名陆家桥。相传清朝时,有一家姓陆的大户住在这里,门前有石牌坊,宅旁有小木桥,后逐渐形成小集镇,称为陆家桥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一度曾称三塘乡。1962年改为陆桥,与江阴县陆桥公社同名。1981年12月16日,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,改陆桥为陆杨人民公社,以杨林塘流经境内而名陆杨。

【篷朗】
       明洪武年间(1368年—1398年),称“牌落”,相传有土神牌随潮漂流此地而名。明弘治年间(1488年—1505年),昆山知县杨子器以“牌落”名称犯方言“败落”之忌,改为“蓬阆”。1966年,因阆字太生辟,故改称“蓬朗”。

【花桥】
       清道光二十年(1840年)之前,黄渡某军营有兵丁来此贴告示。因当时花家桥还没有地名,兵丁在三角街市河段一条跨越南北岸的木桥处询问当地百姓,才知道木桥周围的群众大多姓花。就把该木桥称作花家桥。花桥由此得名,沿用至今。

【城北】
       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底,由青墩、北虞两乡合并为城乡,因乡域紧靠县城北隅而名。

【大市】
       亦作“大慈”、大墅”,据明嘉靖昆山县志称:大慈村,属全吴乡,该地傍水,谓“大慈泾”,故名“大慈”。该河又叫“大墅港”,又称“大墅”。明代为村,乾隆后成集镇。1966年将“大慈”改名“大市”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上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