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中国城市   山川古迹   文史典故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
网站首页 >> 中国城市 >> 上海市 >> 文章内容

上海市闵行区


[日期:2014-11-22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2276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“闵行[háng] ”的地名得名于“闵行镇”:闵行镇原名敏行市,在今闵行区南部,敏行弘治时(1488年—1505年)形成集市。至于“闵行”二字由来,较为流行的说法是: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,卒后葬此,故名。民国十九年(1930年),置闵行镇,1960年1月7日置区时,取境内镇名命名为“闵行区”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春秋、战国,本区境属越国地。秦王政二十五年(前222年),置会稽郡,区境地跨会稽郡娄县、海盐县、长水县三县境,位于长水县东境、海盐县北境和娄县南境。

       东汉永建四年(129年),分浙东为会稽郡,浙西为吴郡。娄、海盐、由拳三县均属吴郡。三国吴黄龙三年(231年),改由拳(原长水县)为禾兴县。赤乌五年(242年),又改禾兴为嘉兴县。区境位于禾兴(嘉兴)县东境,海盐县北境和娄县南境。

       东晋咸和元年(326年),改吴郡为吴国,嘉兴、海盐、娄县隶属吴国。南朝宋永初元年(420年),改吴国为吴郡。梁天监六年(507年),裁娄县并入信义县,隶属信义郡。大同元年(535年),分信义县原娄县部分置昆山县。又析出海盐县东北境先后置前京、胥浦两县。区境属县地域不变。

       隋开皇九年(589年),撤昆山县(撤县后地属苏州)。海盐县并入盐官县,昆山县并入吴县,废嘉兴县入杭州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,复置昆山县,属苏州。今区境分属苏州吴县,杭州盐官县。

       唐天宝十载(751年),割昆山南境、嘉兴东境、海盐北境地置华亭县,今闵行区境属华亭县东北境。

       五代吴越宝大元年(924年),置开元府于嘉兴,华亭县隶属于开元府,区境属华亭县。后唐长兴三年(932年),吴越王钱元瓘废开元府,华亭县隶属于中吴军(苏州);后晋天福五年(940年),钱元瓘设秀州于嘉兴,华亭县改求属于秀州;区境均随华亭县属之。

       南宋庆元元年(1195年),升秀州为嘉兴府,区境属嘉兴府华亭县。

       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升嘉兴府为嘉兴路,区境隶属浙西道嘉兴路华亭府华亭县。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华亭府改名松江府,领华亭县,区境属之。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,析华亭县东北境高昌、长人、北亭、新江、海隅5乡26保置上海县,区境位于上海县西南境,大致为长人乡之三分之一,高昌乡之一隅。泰定三年(1326年),撤松江府,改都水庸田使司,上海县转隶嘉兴路。区境属嘉兴路上海县,位于上海县西南境。天历元年(1328年),复置松江府,上海县仍隶松江府,区境位于松江府上海县西南境。

       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罢江浙行省,松江府隶中书省。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废中书省,松江府直隶京师(今南京)。永乐二年(1404年),迁都北京,原京师改为南京(称南直隶),松江府隶属南直隶。区境位于松江府上海县西南境。弘治年间(1488年—1505年)始有敏行之称,正德七年(1512年)始称闵行。

       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改南直隶为江南省,区境位于江南省松江府上海县。康熙六年(1667年),分江南省为江苏、安徽两省,区境属江苏省松江府上海县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,江苏省分设江宁、苏州二布政使司,区境属苏州布政使司松江府上海县,均位于上海县西南境。

       民国元年(1912年),裁松江府,区境所属上海县隶属江苏省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区境属江苏省沪海道上海县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又隶属于淞沪商埠督办公署,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上海特别市成立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上海特别市接收上海县和宝山县部分共17个市乡纳入其区划。上海县保留闵行、颛桥、北桥、马桥、曹行、塘湾、三林、陈行8个乡,仍属江苏省,除三林乡外,其余7个乡均位于今闵行区境。市、县分治,今闵行地区除以上江苏省7个乡外,还包括上海特别市的蒲淞市、漕河泾乡、江苏省的南汇县、奉贤县、松江县、青浦县、嘉定县局部地区。民国十九年(1930年)置闵行镇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9月,江苏省置10个行政督察区,本区随上海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7月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11月9日,闵行镇沦陷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2月,日伪组成“上海县治安维持会”;6月,改称“上海县自治会”,求属伪上海市大道政府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3月,县境一分为三,浦西部分设伪北桥区,浦东部分分别划入伪浦东南区和伪南汇区,均隶属伪上海特别市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9月,伪北桥区改为北桥特别区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8月,改为伪申江县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9月抗战胜利后,区划恢复战前,区境南片、浦东片部分地区仍属江苏省上海县。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,江苏省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,区境南片、浦东片部分地区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上海县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5月15日,上海县解放,隶属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。1952年9月,苏南苏北行政公署撤销,合并设立江苏省,区境属江苏省松江专区上海县。

       1958年1月14日,上海县由江苏省松江专区划属上海市。1960年1月7日,以原上海县闵行镇和吴泾地区设闵行区。1964年5月16日,闵行区撤销并入徐汇区,并改为闵行、吴泾两个街道。1981年2月22日恢复闵行区。将徐汇区的闵行、吴泾地区和上海县的15个大队划归闵行区管辖。1992年9月26日,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,建立新的闵行区,以原上海县和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为新闵行区的行政区域。区人民政府设在莘庄镇。

【附加】
       历代府、县志中,开始时关于闵行名称来历问题均未涉及,直至清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刻印的《上海县志》中才称:“闵行镇以姓得名”。此后的一些志书都存此说,但未提供依据。至民国七年(1918年)出版的《上海县续志·古迹·冢墓》中“隐士闵其墓”的释文却出现了如下的记载:“在二十一保一图(民国《上海县志》更正为十六保十八图),横沥启秀桥北。其,山东人,嘉靖间游学来沪,卜居黄浦之滨,殁后葬此。闵行镇以此命名。镇八景之一,曰闵墓蒹葭。乾隆初图册载有户名。”此说遭到闵行镇人黄艺锡的否定,在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由黄编辑刊印的《闵行诗存·跋》中说:“闵行之名见于张经传,当时误“行”为‘港’,事见嘉庆《上海县志》”。明张鼐《吴淞甲乙倭变志》“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五月初一日,倭船五十余自吴淞入上海,十九日五更乘潮南下,直抵闵行”。是闵行之名已见嘉靖年记载,《上海县续志》乃称:“‘闵其,山东人,嘉靖间游来沪,卜居黄浦之滨,殁后葬此,闵行镇以此命名。盖传文之误矣’”

       事实上,“闵行”二字在明正德七年(1512年)刻印的《松江府志》中就已出现。因此,可以肯定,它与名不见经传,游学来沪,死后葬此的闵其是毫无关系。所谓的闵行镇八景之一的“闵墓兼葭”,在清乾隆年间黄家锟和道光年间李媞二人各自所作的专写闵行的“申江十景”诗中,以及同一部《上海县续志》的《名迹·古迹》“闵行乡十景”中均未包括此景,说明闵其在闵行的影响并不大。说“闵行镇以此(指闵其的姓)命名,缺乏依据。当然,这并不否定“闵行镇以姓得名”,但是,它的来龙脉,现无法考证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