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后,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明故城筑垒驻兵,并将此地正式定名乌鲁木齐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,乌鲁木齐城池竣工后,乾隆赐名“迪化”。1953年因考虑到“迪化”为“启迪教化”之意,有大民族主义色彩,根据政务院关于更改具有歧视少数民族含义的地名的决定,恢复旧名,改为乌鲁木齐市。
“乌鲁木齐”,古准噶尔蒙古语意为“优美的牧场”(也有认为此说系讹误;一说,系古代和田塞语,意为“柳树林”;另一说系源自“乌垒(轮)台”,即唐代的“轮台”一名)。旧为厄鲁特蒙古的游牧地。
【沿革】
最早进入此地的为古姑师的车师人。战国时,属古车师人活动范围。西汉时期,乌鲁木齐及其周围地区居住着十几个部落的游牧民,史称“十三国之地”。西汉初年,汉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今乌鲁木齐近处的金满(吉木萨尔)设营屯田,维护丝路北道安全。东汉时期,这里是车师六国的一部分。
从贞观七年(663年)开始,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。贞观十四年(640年),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,辖4县,这一带被称为轮台县,别名坪岙。武则天长安二年(702年),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,轮台驻军增加。唐宗睿大历六年(771年),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“静塞军”,驻守这一战略要地。
两宋时期,先属高昌国,后为西辽属地。元代,轮台由设在别失八里宣慰司管辖。元末,为瓦喇游牧区。明时,先后为和硕特部、额鲁特部所据。
清朝初年,旧城毁于战火。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后,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明故城筑垒驻兵,并将此地正式定名乌鲁木齐。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,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;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乌鲁木齐设同知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,将旧土城向北扩展,达到周长五里四分;竣工时,乾隆命名曰“迪化”。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,距迪化城西八里筑“巩宁城”(即老满城),驻满营官兵。三十八年(1773年)设迪化直隶州,亦称满城。同治三年(1864年)巩宁城毁于战火。光绪六年(1880年)在迪化城东筑“新满城”,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,俗称“汉城”。光绪十年(1884年),清廷决定设立新疆省,定迪化为省会。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。
民国29年(1940年)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。民国34年(1945年)11月1日,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;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区,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。
1949年9月25日,新疆和平解放。12月17日,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。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,54个街公所。1953年11月20日迪化市更名为乌鲁木齐市,同时迪化县改为乌鲁木齐县,1954年2月1日正式更名。
1999年8月10日,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更名为南泉区。2002年3月9日,南泉区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。2007年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,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,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