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袁州兵备道在栗江镇(今上栗镇)设上栗巡检署,因境内栗水河而得名。1971年元月,萍乡市设立上栗县级区。1997年11月13日,撤销萍乡市上栗区,设立上栗县。
【沿革】
西汉高后四年(前184年),上栗地区(含今桐木、上栗、金山、长平)属湖南醴陵县管辖(据醴陵县志)。东汉初(约50年),醴陵从临湘县析出设醴陵县。上栗地区仍为醴陵所辖。
西晋太康年间(280年—289年),上栗地区从醴陵析出划归豫章郡康乐县(今万载)管辖。据《醴陵市志》“后萍乡杨岐山西南一带从醴陵析出”。
隋开皇九年(589年)撤康乐县,上栗地区划归萍乡县管辖。
唐及五代十国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直至民国初期,上栗地区均属萍乡县管辖。明清时期,萍乡县以下设乡、里、保、图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袁州兵备道在栗江镇(上栗镇)设上栗巡检署,为袁州兵备道派出机构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废府,上栗仍属萍乡县,县设乡(镇)、保、图。上栗地区设桐木、宣德、和平、楼霞、山湖、三善、长乐、积善、崇德、清明、安唐等11个乡和进化乡的一部分。民国二十年(1931年)11月,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,将上栗、桐木、长平3个区划归中共宜萍县委领导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宜萍县委撤销时,上栗、桐木、长平3个区仍为萍乡县辖至今。
1971年元月,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,萍乡市设立城关、湘东、芦溪、上栗4个县级区。1997年11月13日,撤销萍乡市上栗区,设立上栗县。1997年12月15日,上栗正式撤区设县。
[参看“萍乡市”词条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