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2003年4月26日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,区名取自所辖的两个镇之一海沧镇。海沧镇宋代始为海滨聚落,三面环海,故以"海"为名,初称海口。又因境内有沧江(今九龙江),后改名海沧。
【沿革】
唐虞夏商时期,为扬州属地。西周属七闽地。东周为越国地。秦属闽中郡东冶县。西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属闽越国;东汉兴平元年(194年)属扬州侯官县。
西晋属扬州晋安郡,西晋太康三年(282年),东安县改晋安县,同年析置同安县,辖之。永嘉元年(307年)同安县复隶晋安县,辖之。
隋开皇九年(589年)属泉州南安县。唐初属岭南道,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改隶江南东道清源郡。唐德宗贞元十九年(803年)析南安县西南四乡置大同场。五代后唐长兴四年(933年)升大同场为同安县,辖之。
五代属闽国泉州;五代末属江南东道清源郡。宋淳祐年间,海沧区南部划属福建路漳州,为龙溪县永宁乡新恩里,辖域为今海沧区海沧街道、新阳街道、海沧农场;今海沧区北部仍属福建路泉州,为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,辖域为今东孚镇、第一农场和天竺山林场。南宋改里为都,南部三都地区为新恩里一都、二都、三都,后演变为一二三都,称“三都”;北部东孚境域为积善里十七都、十八都。
元代属福建行省,后改属江浙行省;三都地区属漳州路龙溪县,北部东孚境域属泉州路同安县。
明清时“三都”属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,领永昌保、集兴上半保、集兴下半保、崇隆保;东孚境域则属泉州府同安县积善里,领新垵保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“三都”属福建省汀漳道海澄县,东孚境域属福建省南路道(民国三年6月改厦门道)同安县。民国十四年(1925年)废道,“三都”属福建省海澄县,为新恩里一、二、三都;东孚境域属福建省同安县,为积善里十七、十八都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12月13日“闽变”政府决议将福建省分为闽海、延建、兴泉、龙汀四省;“三都”属龙汀省龙溪县,东孚境域属兴泉省同安县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1月10日,“闽变”失败,龙溪县、同安县仍直辖福建省。
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(1934年—1935年),“三都”先后属福建省第六、第五行政督察专区,东孚境域先后属福建省第五、第四行政督察区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“三都”属海澄县第四区,东孚境域属同安县第三区第二十办事处角尾联保、鼎中联保。同年5月13日,厦门沦陷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3月撤销联保;海澄县划为4区,三都地区属第四区,驻海沧,领1镇2乡:沧江镇、金钟乡、新霞乡。东孚境域为同安县第三区角尾乡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7月海澄县第四区改海沧区,领1镇2乡28保。东孚境域为角尾乡(鼎山乡并入)中孚、莲花、水头、鼎美、后祥5保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10月抗日战争胜利,撤海沧区,沧江镇、金钟乡、新霞乡直隶海澄县。
1950年底废除保甲制,一保改一乡,中孚保改东孚乡。东孚境域属同安县第一区,为东孚、莲花、水头、鼎美、后祥5乡,三都地区为海澄县第四区海沧乡、霞阳乡、新垵乡。1955年10月,东孚境域划属同安县东孚区,为东孚、莲花、水头、鼎美、后祥、贞岱6乡。三都地区海澄县第四区改名海沧区,辖海沧、囷瑶、锦里、石塘、新垵5乡。
1956年6月东孚境域划属灌口区,三都地区仍属海澄县辖海沧区。1957年灌口区东孚、鼎美等12乡划入厦门市郊区;同年11月鼎美乡析设第一农场。三都地区为海澄县第四区海沧乡、霞阳乡、新垵乡。
1958年4月撤海沧区。同年8月海澄县与龙溪县并为龙海县。1978年9月杏林区成立,辖之。1978年在杏林公社基础上置杏林区。1986年12月海沧乡改镇。1990年海沧镇、东孚乡开辟为海沧台商投资区。1991年12月东孚乡改镇。1995年10月海沧镇、东孚镇、海沧农场、第一农场、天竺山林场划入杏林区,辖之。2003年4月杏林区驻地迁海沧镇石塘,并更名海沧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