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台北一名始见于清蓝鼎元所撰“纪竹堑埔”,略曰:“竹堑埔宽长百里,行竟日无人烟。野番出没,行人过此,视为畏途。然郡城、淡水上下必经之地,其地平坦,极膏腴,辟田畴,可得良田数千顷。台北民生之大利,又无以加于此。”此文所指之台北,系指竹堑以北之台湾北部地区而言。光绪元年,清廷允许建台北府,光绪八年台北府城兴工,乃有专称台北城内为台北。
【沿革】
台北设府,始于光绪元年(1875年),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,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。
甲午战争后,清政府与日本签定《马关条约》,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。日本大正九年(民国九年,即1920年)行政区域改革,以艋舺、大稻埕、城内三市街为基础,设立台北市,隶属于台北州。日本昭和十三年(民国二十七年,即1938年),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。
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,台北市成为省辖市,隶属于台湾省。
1967年7月1日升格为“直辖市”,次年并将郊区分属台北县与阳明山管理局的六个乡镇(景美、木栅、南港、内湖、士林、北投)划归台北市管辖。
1990年,台北市行政区重划,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,合并龙山区、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,合并城中区、古亭区为中正区,合并景美区、木栅区为文山区,将建成区、延平区并入大同区,将松山区南半分割为新设置的信义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