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数字常识   民间典故   中国地名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 人名故事  
网站首页 >> 中国地名 >> 台湾省 >> 台南县 >> 文章内容

台南县所辖乡镇名称的由来


[日期:2014-05-11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1519次

1.新营:
地名由来于明郑时期在此设镇屯田。初期因有屯办何积善等人在盐水镇之旧营里屯垦称为『旧营』,故与之对称为『新营』。

2.盐水:
地名以前叫做盐水港,在明郑时期称为奎庄。在清雍正九年闢为岛内贸易港。潮满海水可及,故与稍北的淡水港对称为盐水港。因为以前港道环绕街区,形成弯曲状,有如半月,所以盐水港又称为『月津港』或月港。

3.白河:
白河街区旧称为店仔口街,因为白水溪穿流于石灰岩山区,水色白浊,所以改称为白河街。白河旧名「店仔口」,由来是在清乾隆年间,白河是往当时已非常繁荣的商业中心『下茄苳』的必经之路,因此有一吴姓的异乡人于现在市场的十字路口结庐卖凉水茶点,提供行人休憩场所。店仔口指的就是草庐的门口。后来改称「白河」的理由是地方人士以「店仔口」不雅,而境内有白水溪从东绕南而西,环村而流,乃以「白河」为名。光复后改为「白河镇」。

4.柳营:
地名由来有二说:

一说,柳营旧称为查亩营(台语),即明郑时期女宿镇的屯田之地。今柳营之名,应起自明郑陆军镇名柳宿镇,柳宿镇可能与女宿镇毗邻而屯,故名。

另一说,柳营昔称「查亩营」,即勘查田亩之营部。「查亩营」的地名沿用至民国九年(日据大正九年)。后因本地居民以刘姓居多,刘、柳同音,乃改名为「柳营庄」,光复后改设「柳营乡」。

5.后壁:
后壁旧名为后壁寮,意思就是在后方的寮舍。

6.东山:
东山从前是平埔族洪雅族哆萝嘓社所在地,后来汉人渐增,开垦于此,形成哆萝嘓庄。后来改称番社街,光复后又鑑于其名不雅,因其在新营东方之山区,所以改称为东山。

7.麻豆:
此地以前是平埔族西拉雅族麻豆社址,是台南市附近四大平埔族社之一。

8.下营:
下营地方是明郑时期设镇屯田之地的旧名,依据屯营之相关位置,所以有顶、中、下之别。

9.六甲:
地名之由来,相传为郑成功参军陈永华驻军在此开垦荒地,最初依据开垦面积取名有二甲、六甲、七甲等村。六甲位居中心,故取名为「六甲乡」。

10.官田:
官田旧称为官佃,是荷据时期王田之所在地,到了明郑时期改为官田,招募移民来垦,耕者为官佃,民国九年改为今称,沿用至今。

11.大内:
乡名取自大内村的旧称大内,以前移民先建北方一小庄称顶庄,东南方为内庄,因为此地在内方庄,所以得名。三百餘年前,杨氏两兄弟由漳州府龙溪县迁来。长兄名杨内,住在「内庄」。弟弟名杨石,住于「石仔瀨」,总称为「内庄」。光复后改为大内乡。

12.佳里:
佳里原为平埔族西拉雅族萧垄社之社域,民国九年取境内地名佳里兴之佳里,改旧称萧垄庄为佳里街,光复后沿袭为乡名。

13.学甲:
学甲即平埔族西拉雅族番社之译音地名,有一说为学甲即史椰甲社。

14.西港:
地名由来有二说:一说,此地东方约三公里处,有直加弄港(今安定),因相对位置关系,本地乃取名「西港仔」。另一说,此地昔日大部均属海埔,西港是滨临汊港,因位于后营之西,故称之。

15.七股:
地名由来有二说:一说,七股原称为七股寮,清道光年间有十六股首招佃开垦此地。七股寮即当时由七股首招来的佃户所筑茅寮的地方,后来发展为村庄。另一说,据传此地形成海埔新生地后,有从福建省来台的七名移民,他们连袂前来共同垦殖一鱼场,名曰「七股塭」,此后就一直沿称「七股」。

16.将军:
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施琅将军平台有功,清廷将本乡内的荒埔地,赐予施琅为世袭之业地,所以得称。

17.北门:
北门旧名北门屿,此地以前是倒风港大潟湖内一滨外沙洲,因其在北方倒风港门户处之沙洲,所以得名。另有也有人为它位居台湾府北方而得名,或者它与青峰闕北方出入口有关。

18.新化:
新化旧名大目降,是西拉雅平埔族(SIRAYA)的古地名,为平埔族大目降社聚居之地。明永历十五年(1662年),郑成功讨平大目降社,且将本地规划为承天府所管辖之新化里,其含意就是取「新归化之番社」。清朝时设大目降庄,后来汉人移入,日趋繁荣,就改名称为「大穆降街」。日本统治台湾时,改名为「大目降街」。民国九年,地方制度修改,大目降街改为新化街,是新化郡行政所在地。光复后正式定名为新化镇。

19.善化:
由于明郑时期,本地是属于『善化里西堡』,民国九年时,将旧称『湾裡』改为『善化』。『湾裡』是从本地西拉雅族目加溜湾社沿用而来的。

20.新市:
地名由来有二说:一说,相传十七世纪荷兰人佔据台南安平时,将原居住于该地之西拉雅族人,迁移创建之新社址。另一说,相传三百年前,山内方面的居民,运搬產物往台南府贩卖,常在此地树下休息,苦于无处购买食物果腹,乃鼓励新港住民(即新和村、社内村)到此地零售食物,以便利往来商客,而后渐渐聚集成一条小街市头,因此称之为「新市」。

21.安定:
本地原称为『直加弄』,这是译自当地西拉雅族目加溜湾社之属社的社名。民国九年时,依据本地在清代时,属于『安定东里』,便改称为『安定』。

22.山上:
山上旧称为『山子顶』,系因本乡属于丘陵地形,境内分佈著许多的小山丘,聚落多建立在小山丘上,故称为『山仔顶』,后来则改称为同义的『山上』。

23.玉井:
玉井在荷兰占领及清代称「大武瓏」,是曹族四社熟番-醮吧年社、芒子芒社、宵里社及今楠西乡的茄拔社等原住民所住。民国九年才以「醮吧年」Tapani的日语近似音「玉井」(日语Tamai)来称呼本乡,而沿用至现在。

24.楠西:
本地旧称为『茄拔』,这是出自阿里山四社群中『茄拔』社之社名,后来则改称为『楠西』,这是因为本地在清代时是属于『楠梓仙溪西里』,后来便将其简写成『楠西』,而成为本地之地名。

25.南化:
本地旧称为『南庄』,民国九年时,乃取南庄之『南』与其所隶属『内新化南里』之『化』,拼成『南化』。而『南庄』则是相对于对岸的北寮,位于北寮南方之村落,即称为『南庄』。

26.左镇:
『左镇』地名之由来,是因为明郑时期,设侍衙驻兵于辖内之左隅,故称「左镇」。

27.仁德:
仁德旧称为『土库』,系指以竹子编成并涂上泥土的库仓,这种库仓是用来储藏穀子的,由于本地有许多土库,故有此称。民国九年时,改以明郑时期本地所设之『仁德里』为名而改为『仁德』。

28.归仁:
本地旧称红瓦昔,乃是乡民多以红瓦覆屋顶而得名。明郑时期,因郑氏劝导归化,并设归仁里。光复后改为「归仁乡」。

29.关庙:
此地原名「香洋」,因种植香洋得名。后因境内关庙村20号之山西堂,奉祀关圣帝君,故命名为「关庙」。

30.龙崎:
本乡名称由来是在民国九年时,从乡内的龙船(龙船村)及崎顶(崎顶村)两地名中,各取一字併成庄名,光复后沿用至今。

31.永康:
永康旧称为埔姜头,因为以前此地未开垦时,为埔姜树蔓生之荒埔,所以得名。明郑成功时为部将林、黄等员驻屯之地,称「永康里」。日据时地名大改革,乃以明郑时期本地隶属「永康里」,改称「永康庄」。光复后改庄为乡,民国八十一年(1992年)改制为永康市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