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置临贺县,以地处临水南流左合贺水(贺江)而名临贺县。三国吴黄武五年(226年),孙权置临贺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,文帝废临贺郡置贺州。明洪武十年(1377年)五月,撤贺州,改称贺县,仍以贺江名县。1958年7月,建梧州专区,1971年专区改称地区,1997年2月27日,梧州地区更名贺州地区。2002年6月,撤销贺州地区,设立地级贺州市。
【沿革】
春秋以前属“百越”之地。战国时代,属于楚之势力范围。秦代在岭南置郡,贺县处桂林、南海、长沙三郡交界地区,史籍说其归属有二:一说属桂林郡,一说属南海郡;秦末汉初近百年,贺县属赵氏南越国。
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,汉武帝平南越,在今贺州市北部及昭平县置临贺县,县治今广西贺州市贺街镇,属苍梧郡。三国吴黄武五年(226年),孙权置临贺郡,临贺县为郡治,属荆州,辖冯乘、富川、临贺、封阳、建兴五县;建兴县为分临贺而置,治今桂岭镇。
晋因吴制,太康元年(280年),晋武帝改建兴县为兴安县。
南朝宋泰始六年(470年),明帝改临贺郡为临庆国,临贺县为国都。南朝齐建元二年(480年),复临贺郡名,临贺县仍为郡治,属湘州。
隋开皇九年(589年),废郡。临贺县为贺州治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,废州。省临贺、荡山入富川,改名为贺川县,属始安郡。
唐武德四年(621年),复置贺州和临贺县,临贺县仍为郡治。贞观元年(627年),太宗设道,贺州属岭南道桂管;天宝元年(724年),玄宗改州为临贺郡,乾元元年(758年),肃宗又改郡为贺州。临贺县仍为州郡治。咸通三年(826年),懿宗分岭南道为东、西二道,贺州属岭南西道桂管。
五代因唐制,贺州初属楚,后汉高祖乾祜元年(948年)归南汉;宋开宝三年(970年)归宋。宋开宝四年(971年),太祖省封阳、荡山入临贺为乡,贺州领临贺、桂岭、富川三县,属广南路;至道三年(997年),太宗分广南为东、西路,贺州属广南东路;微宗大观二年(1108年),改属广南西路。
元代仍为贺州,辖县增怀集县。明洪武十年(1377年),太祖降贺州为县,临贺县改名称贺县,治所在今广西贺州市贺街镇,属平乐府。
清代因明制,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分贺县下六里地置信都(散)厅,治今铺门镇,属平乐府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改信都厅为信都县,与贺县同属平乐府;民国二年(1913年)废平乐府,民国三年(1914年)设道观察使,民国六年(1917年)改为道尹,贺县属桂林道,信都属苍梧道,民国八年(1919年),信都县治迁信都镇;民国十年(1921年)废桂林道、苍梧道,贺县与信都县直隶于省。民国十九年(1930年)设民团区,贺县、信都属平乐民团区,区治所初在平乐,后迁贺县八步;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改民团区为平乐行政监督区,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又改为平乐督察区,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五月为第一专区,十月为桂东军政区,治所都设在八步,贺县、信都均属之。
1952年撤消信都县,并入贺县。同年9月,贺县县治由贺街迁八步,属平乐专区。1958年7月,在原容县和平乐两个专区的部分县划出来,改建梧州专区,辖贺县、富钟、昭平、蒙山、苍梧、藤县、岑溪7个县。1971年梧州专区改称梧州地区。1997年2月27日,梧州地区更名贺州地区,同时撤销贺县,设立贺州市(县级)。2002年6月,撤销贺州地区,设立地级贺州市,县级贺州市更名为八步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