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因宋时国乱,反者四起,治者平后任用土官统治土民。宣和六年(1124年),宋徽宗改龙平县为招平县,谓“招抚平定”之意,又因“招”字不雅,改用光明之意的“昭”字,始得名“昭平”。
【沿革】
古为百越地,因地处岭南,亦称南越地。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年)统一岭南,置桂林郡,县地属桂林郡。
汉初90余年,县地属南越国。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武帝平定南越,置苍梧郡,辖临贺、猛陵等县,县地大部属临贺县,今马江、木格属猛陵县。东汉献帝建安八年(203年),县地仍属临贺、猛陵2县,隶苍梧郡。
三国吴黄武五年(226年),县地仍临贺、猛陵2县,临贺县属临贺郡,猛陵县属苍梧郡。两晋和南朝宋,因汉制,县地仍属临贺、猛陵2县。
南朝梁普通元年(520年),武帝分临贺县地在今昭平县地上部置静州,并先后置梁寿、静慰2郡,龙平、安乐、宁新、博劳、荡山5县。静州统梁寿、静慰2郡。梁寿郡辖龙平、宁新2县;静慰郡辖安乐、博劳2县;荡山县隶乐梁郡(治今钟山县),属东静州(治开建,即今广东封开县南丰镇)。又分猛陵县在今昭平县地下部置武城、开江2郡及豪静、开江、猛陵3县。武城郡统豪静县,开江郡统开江县,均属东静州;猛陵县隶阴石郡,属石州。南朝陈永定二年(558年),武帝于诸郡外又立逍遥郡,辖猛陵县,并把梁寿、静慰、武城、开江、逍遥5郡统归静州管辖。
隋开皇十年(590年),撤销梁寿、静慰、开江、武城、逍遥5郡,改宁新为归化县,与龙平、安乐、博劳同属静州;豪静、开江、猛陵属梧州;荡山县属富州(今钟山县),皆受桂州总管府监察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年),改州为郡,撤销静州及开江、安乐、博劳、归化、荡山等县,开江并入豪静县;安乐、博劳、归化并入龙平县;荡山并入贺川县,皆属始安郡。
唐武德四年(621年),高祖复置静州,并分龙平县地复置博劳、归化、安乐等县,属静州。分豪静县复置开江县,属梧州;武德九年(626年),撤销归化、安乐、博劳3县入龙平县,开江、豪静从梧州改属静州。此时,静州辖龙平、开江、豪静8县。贞观元年(627年),太宗设道,静州属岭南道;贞观八年(634年)改静州为富州;十二年撤销豪静县,其地并入苍梧县。圣历元年(698年),武则天分富州龙平县地置思勤县(治今钟山县清塘乡陶塘村)。此时,富州辖龙平、开江、思勤8县。天宝(742年—758年)后,玄宗复置荡山县,属贺州。长庆二年(822年),穆宗改开江县为马江县,以志马援之功。咸通三年(862年),懿宗分岭南道为东、西两道,富州属岭南西道桂管。
五代十国富州领县如唐。后梁开平二年(908年),湖南节度使马殷自称楚王,割据岭南,富州属楚,南汉乾和六年(948年),南汉王刘晟击败马楚,岭南尽归南汉,富州属南汉。
宋初;太祖设广南路,开宝五年(972年),废富州,撤销马江、思勤2县,并入龙平县,隶昭州;撤销荡山县并入临贺县,属广南路。至道三年(997年),太宗分广南为东、西两路,昭州属广南西路。神宗熙宁八年(1075年),龙平县改隶梧州。元丰八年(1085年),复隶昭州,仍属广南西路。因宋时国乱,反者四起,治者平后任用土官统治土民。宣和六年(1124年),宋徽宗改龙平县为招平县,谓招抚平定之意,“招”字不雅,改用光明、明亮的“昭”字,始得名“昭平”。考宗淳熙六年(1179年)复称龙平。元大德五年(1306年)昭州改为平乐府,属之。
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撤龙平县改昭平里,历近200年民乱,至万历四年(1576年)重设昭平县,此后,昭平县建制基本稳定至今。
清初,昭平县属南明永历。清代,昭平县仍隶平乐府。光绪十三年(1887年)前,受桂平梧郁道监察,是年郁林直隶州改属左江道,桂平梧郁道改名桂平梧道,平乐府受桂平梧道监察,属广西行省。
民国初,昭平县属广西省桂林道。民国五年(1916年)9月经省政府批准,于民国六年(1917年)拨昭平的防、乐2区归钟山县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,昭平县属平乐行政督察区。
解放初,昭平县隶平乐专区属广西省人民政府。1958年3月,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,昭平县隶平乐专区属广西壮族自治区。1958年7月,撤销平乐专区,昭平县改属梧州专区。1971年梧州专区改为梧州地区,昭平县属梧州地区。1997年3月撤销梧州地区,设贺州地区,昭平县属贺州地区。2002年贺州撤地设市,昭平县属贺州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