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1956年12月设呷咯县。1959年因呷咯字体生僻,于是改名甘洛。甘洛,彝语意为“甘姓人居住的山谷”,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。
甘洛:彝语全称为“甲谷甘洛”或“呷古甘洛”。彝语“甲谷”是指“陡缓的坝”;“呷古”是指“呷(甘)家族人居住的中心地带”或“呷(甘)家族人聚居的地方”;“洛”,是指“山谷”、“幽谷”。“甲谷甘洛”或“呷古甘洛”的地名全称的全意是——“有呷(甘)家族人聚居的一片陡缓的幽谷坝子”。甘之家族源于大凉山彝族古侯部落——“甘尔普替”支系,“甘尔普替”,有甘、恩扎、卧雷、麻卡、木剖(乌抛)、金比、沙古等亚分支,主要居住在大凉山以东、以北和中部的雷波、美姑、甘洛、越西、昭觉等县以及乐山市的马边、峨边两彝族自治县。
【沿革】
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县境东北部曾设灵官道(亦名灵道县)西北置阑县。西晋泰始九年(273年)灵官古道更名护龙县。刘宋时期为新兴县。北周废阑县、新兴县,将县治迁至今越西境内置邛部县。隋唐因之,至唐末县境为南诏北域,历北南两宋。元中统六年(1256年)邛部县设邛部川安抚招讨使,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改为邛部州。
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改邛部州为越西卫,弘治中在海棠建镇西守御后千户所,辖地包括今甘洛疆域,并节制“ 带密土千户”与“ 带田坝密土千户”。两千户土司管理境内“夷务”,隶属越西卫。清改卫为厅,将镇西守御后千户所改卫都司府,承旧制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,越嶲废厅置县,在今甘洛地方设海棠区,辖海棠,启明两乡。实施共和后,甘洛的两土司虽未册封,其后裔仍在原辖地行使彝区“夷务”管理职权。
共和国成立后,1950年3月海棠、田坝地区解放。1956年12月15日,在海棠、田坝地区成立呷咯县,隶属凉山州彝族自治州。1959年因呷咯字体生僻,于是改名甘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