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壤塘于1958年建县,县名源自境内一自然村寨。寨座落于山上,其山形似手托宝幢的“藏跋拉菩萨”。《藏汉大辞典》记:“瞻巴拉,义译持聩。梵音译作阎婆罗。旧译布禄金刚,一财神名”。《藏汉大辞典》再记:“幢,宝幢、胜利幢。宫殿屋脊上象征胜利的一种装饰品或供神物品”。“壤”,系藏语音译,源自上意。山前有一平坝,“坝”,藏语谓“塘”。“壤塘”由此得名。意为“财神坝”。此亦即“壤塘”地名形成之理据。
【沿革】
全县由三大区域组成:上寨地区。原属绰斯甲嘉绒藏区,夏商周时代的绰斯甲,属华夏外的方国部落,称东女国所在地。秦武王元年(前310年),壤塘称牦牛徼外,汉武帝统一西南少数民族之前少被人所知。
秦汉时期,即为羌人生息之地,为中央王朝徼外之地。隋末,为西山徼外之地。唐蕃时期,属剑南西山,后为蜀郡之西域,属安多三十六部落之一。元代,沿其旧制推行土官制。
明代以来绰斯甲为嘉绒藏区十八土司之一,历经41代土司。明永乐十六年(1418年),错尔基寺活佛晋谒皇帝,归顺明朝,诏封错尔基寿良足嘉尚为“弘教禅师”。明嘉庆二十九年(1550年),错尔基寺二世活佛杰瓦僧格进京朝贡,晋谒嘉庆帝,受封为“大善法王”,降旨委其领辖八大坪、五大山。“化外之域”的南木地区,均在37座寺院的“以教代政”势力的统辖之下,由各不相属的大小部落分割占据。
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第33代土司于赴京,归顺清王朝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受封安抚司。清雍正年间(1724年~1735年)又迁至上有“竹日”、中有“色塘”、下有“额拉”的地方,推举瓦修、夏甲它为瓦修督系第一代头人。数代之后演变为三大部落,至第六代瓦修头人拉则四朗多吉时,游牧在翁柯、泥柯、杜柯等地的 70多个部落先后归顺阿西部落,形成以阿西为核心的部落联盟。在杜柯地区,素有阿西部落管辖6大农区部落、4大牧区部落之说,部落关系迭迹难考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升授宣抚司,隶阜和协。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改隶懋功协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赵尔丰推行“改土归流”政策,拟设县,未果。
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10月,红四方面军第二次驻留金川时在绥靖屯(今金川县)建立中共大金省委,成立格勒得沙中央政府,下辖绰斯甲等地,置绰斯甲县。翌年7月,红军北上离绰,废县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,国民党南京中央政府批准,划绰斯甲归西康省,建“周来县”未果,
1953年设壤塘行改委员会,隶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。1955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改设阿坝藏族自治州。1958年10月20日,色尔坝、上寨、杜柯、南木达合并设置壤塘县,属阿坝藏族自治州。1987年,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,壤塘县随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