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南朝粱置邻水县,旧写作潾水县。县有潾水,又有潾山。据唐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邻山,“在邻山县西四十里,此山重迭,邻比相次”,故称邻山。又称:邻水“在邻水县,其源出县东邻山”,此水以源于邻山为名。
【附加】
邻水民间流传着一句口头语:“邻水无水,大竹无竹,开江无江,平昌不平。”邻水县境内有两条干流,一条是东槽的大洪河,一条是西槽的御临河。据《四川通志》记载,大洪河在古时候称为邻水,御临河称为小邻水。邻水旧县志称为东河和西河。《舆地纪胜》称为大邻水、小邻水。
【沿革】
今邻水,夏属禹贡梁州之域周朝属巴国,春秋战国时,均属巴子国。秦朝属巴郡。汉朝属宕渠县地,汉献帝时改巴郡为巴西郡。晋属巴西郡。
南朝,梁大同三年(537年),析宕渠县始置邻山县、邻水县,属同时新置的邻州邻山郡所辖。邻水县寄理于邻州城(今邻水县兴仁镇)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年),属渠州邻山郡。
隋开皇元年(581年)县治由原邻州城移至岳池溪。开皇三年(583年),邻山郡并入渠州。大业三年(607年),改渠州为宕渠郡,邻水县属之。
唐武德元年(618年),废宕渠郡复置渠州,改邻水县为潾水县,属渠州。同年,又分潾水、垫江县地置潾山、盐泉2县,设置潾州。武德二年(619年),潾水县驻地由岳池溪移至现今鼎屏镇。武则天久视元年(700年),析宕渠县东界置大竹县,属蓬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,改渠州为潾山郡,仍辖潾水县。乾元元年(758年),更潾山郡为渠州,仍辖潾水县。宝历元年(825年),潾水、大竹2县并入潾山县。大中元年(847年),复置潾水县。
唐哀帝天祐四年(907年)王建在成都称帝,建立前蜀,复置邻州和大竹县,大竹、潾水2县属邻州。后蜀明德元年(934年),改邻州为渠州,仍辖潾水县。
北宋乾德二年(964年),宋太祖平定四川,改潾水县为邻水县,属渠州。景祐三年(1036年)大竹县省入流江县(今渠县)。南宋绍兴三年(1133年),复置大竹县。
元至元二十年(1283)年,邻水县因编户不足,降为邻水镇,属大竹县,同时省邻山县并入大竹县。
明成化元年(1465年),复置邻水县和邻山镇,属顺庆府(今南充市)广安州所辖,成化二年(1466年),在今鼎屏镇建县治。
明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张献忠在成都称帝,定国号为大西,邻水县属大西政权。清朝顺治三年(1646年)清灭大西政权,邻水县属顺庆府广安州。康熙七年(1668年),广安州改为散州,邻水县划入顺庆府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2月7日,废顺庆府,全省置川西、川东、上川南、下川南、川北、边东、边西7道,邻水县属川北道。民国三年(1914年)5月,川北道改名为嘉陵道,邻水等26县属嘉陵道。自民国六年(1917年)以来,邻水县先后为颜德基、杨森等军阀的防区。民国十九年(1930年)初废道,邻水县直属四川省政府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4月,划定全省为18个督察区,邻水县属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区(驻大竹县)。
1949年12月6日,邻水县解放,成立邻水县人民政府,属川东区行政公署大竹专区。1953年3月10日,撤销大竹专区,所属的大竹、邻水、渠县3县划归达县专区。(1968年3月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)。1993年7月2日,广安地区成立,邻水县改属广安地区。1998年7月31日,广安撤地设市,邻水县现属广安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