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隋末,曾析南安县(今乐山前身)部分地域在今宜宾县蕨溪镇宣化坝置存阝马阝县,唐天宝元年(742年),以少数民族“慕义来宾”(或说唐王朝少数民族“以义宾服”)之意,改存阝马阝为义宾;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(976年),避宋太宗赵光义讳,按《孟子》“义者宜也”句意,把义宾改为“宜宾”。至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年),宜宾县降为宜宾镇并入僰道县,又经过43年,至宁徽宗政和四年(1114年)僰道县改称为宜宾县。
【沿革】
县境古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。置县时间有两说:一说认为“秦曰赞道”,“道”相当于县级政权,置县当自秦始;一说认为:西汉置僰道县。其始,县治所在僰道城(今宜宾市城区)。唐会昌二年(842年)曾迁岷江北岸旧州坝(今宜宾市安阜街道办事处辖境)。
北宋政和四年(1114年),赞道县改名宜宾县沿袭至今。南宋咸淳三年(1267年)迁治登高山(今宜宾市城区隔江东岸白沙湾街道办事处境内)。德祜元年(1274年)迁回焚道城原址。明洪武六年(1373)属叙州府。 清沿袭明制,宜宾县仍隶属叙州府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,因留省、置道、裁府(州、厅),宜宾县改由四川省下川南道辖领。民国三年(1914年)6月,下川南道改名永宁道。民国十八年(1919年),废道制,宜宾县直属于四川省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四川省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,宜宾县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。
1950年设宜宾专区,宜宾县隶属宜宾专区;1951年6月析宜宾县城及近郊置宜宾市后,县治所于同年10月迁喜捷镇,1952年8月复迁回宜宾市城区,1965年7月再迁柏溪镇。1968年宜宾专区改为宜宾地区,宜宾县隶属宜宾地区。1996年10月5日,宜宾地区改为宜宾市,宜宾县属宜宾市。
[参看“宜宾市”词条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