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元末明玉珍据蜀,明玉珍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(1362年)改下罗计长官司为珙州,治所即今珙泉镇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降珙州为珙县。因县西南有珙溪,溪中有石如壁玉、大石如大壁,即称珙壁以名县。另一说唐曾置巩州,巩近珙,故以此为名。
【注释】
珙 [gǒng]:古代玉器,大璧。
【沿革】
县境古为少数民族聚居地,汉为南广县地。南北朝时期,在宋齐之后没于蛮。隋初隶于协州,后并入开边县。唐初在县境置巩、薛(萨)等羁縻州,改名因忠郡,后复曰巩州,属泸州都督府。宋初因之,宋熙宁后废,后分姓他居,初隶于长宁军,有上下罗计之名。元代各授千户所,旋置上、下罗计长官司。
元末明玉珍据蜀,明玉珍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(1362年)改下罗计长官司为珙州(西南有珙溪遂为州名,亦说唐曾置巩州,巩近珙,故以此为名),治所即今珙泉镇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降珙州为珙县,隶于叙州府,洪武十年(1377年)省珙县入高县,洪武十三年(1380年)复置,隶于叙州府,清朝沿袭旧制,珙县仍隶叙州府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,因留省、置道、裁府、州、厅,珙县改由四川省下川南道辖领。民国三年(1914年)6月,下川南道改名永宁道。民国十八年(1919年),废道制,珙县直属于四川省政府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四川省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,珙县属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。
1950年1月,设宜宾专区,珙县隶属宜宾专区;1967年5月,宜宾专区改为宜宾地区革命委员会,1978年4月,宜宾地区革命委员会改设为宜宾地区行政公署,珙县隶属宜宾地区。1996年10月5日,宜宾地区改为宜宾市,珙县属宜宾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