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唐武德四年(621年)于今城守镇置朗池县。大历五年(770年),朗池县治被焚毁,迁治于歇马馆(今营山县城)。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因朗池“县城西南山丘如营垒”而更名为营山县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年),境内各县合并后统称营山。
【沿革】
今营山县地,周为巴国地。秦属巴郡。汉属宕渠县。
南北朝时,梁大同元年(535年),在今营山县北安固乡置安固县,属伏虞郡(郡治宜汉县,今仪陇县大罗池)。大同年间(535年—545年)由于三元乡置绥安县。太清元年(547年),于黄渡乡置宕渠县,并于宕渠县置景阳郡,辖绥安、宕渠2县。北周天和四年(569年),伏虞郡治迁至安固县。并于安固县置蓬州,辖安固、仪陇、大寅、宜汉4县。
隋,开皇三年(583年),撤销景阳郡和伏虞郡,绥安、宕渠2县属蓬州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绥安县为咸安县。大业三年(607年),撤销蓬州,安固县改属清化郡(治今巴中县巴州镇);咸安、宕渠2县属宕渠郡(治今渠县渠江镇)。
唐武德元年(618年)于安固县复置蓬州,辖安固、咸安、宕渠、仪陇、大寅、伏虞6县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于今城守镇置朗池县,属果州(州治今南充市)。宝应元年(762年),朗池县改属蓬州。开元二十九年(741年),蓬州州治从安固县迁至大寅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,安固县改名良山县。至德二年(757年)改咸安县为蓬山县。大历五年(770年),朗池县治被焚毁,迁治于歇马馆(今营山县城)。宝历元年(825年),撤良山县,并入蓬池县(由大寅县改);撤朗池县,并入相如县。开成二年(837年),复置朗池县。大中年间(847年—860年),复置良山县。
宋,乾德三年(965年),撤销宕渠县,并入良山县。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因朗池“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”而更名为营山县。熙宁三年(1070年),降蓬山为镇,并入营山县。熙宁五年(1072年),降良山为镇,并入伏虞县(今仪陇县义路)。建炎三年(1129年),复置良山县,属蓬州。
元,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迁彭州治于蓬池县。至元二十年(1283年),境内各县合并后统称营山,隶属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蓬州。
明,洪武四年(1371年),改路为府,营山县属顺庆府。洪武十年(1377年),撤营山县入蓬州,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复置营山县,仍属顺庆府蓬州。
清,顺治七年(1650)蓬州改为不领县的县级散州,营山县改属顺庆府。嘉庆七年(1802年)营山县属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。宣统三年(1911年)12月,大汉蜀北军政府(驻广安县)派民军占领营山县,营山县属大汉蜀北军政府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2月7日,废顺庆府,全省置川西、川东、上川南、下川南、川北、边东、边西7道,营山县属川北道。民国三年(1914年)5月,川北道改名嘉陵道。自民国六年(1917年)以来,营山县先后为颜德基、杨森等军阀的防区。民国十九年(1930年)初废道,营山县直属四川省政府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4月,划定全省为18个督察区,营山县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(驻南充县)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7月,建立中共营山县委。10月3日晚,红军四方面军攻占营山县城。10月6日,成立营山县苏维埃政府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2月4日,红军全部撤离营山县。营山仍属国民政府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。
1949年12月13日,解放军四野镇江纵队第二支队解放营山县。1950年1月13日,成立营山县委和县政府,属川北行署区南充专区。1952年撤销川北行署区,恢复四川省建制,营山属四川省南充专区。1969年1月8日,南充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,取代南充专区政府。3月6日,营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,取代县政府,营山县隶属南充地区。1981年2月28日,撤销营山县革命委员会,恢复营山县人民政府,仍隶属南充地区。1993年7月2日,撤销南充地区、南充市、南充县,设立南充市(地级),营山县隶属南充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