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汉置井研镇。井指盐井,研为精美之意。一说因县有盐井,而盐井之利出于心计,取“盐井研净”之义。隋开皇置井研县。
【沿革】
远古时期的井研这片土地是古蜀国的辖地。秦惠文君九年(前329年)蜀被秦军所灭后,今井研县境进入西秦版图。这时的井研县境受辖于蜀郡武阳县。
西汉武帝建元六年(前135),“割巴分蜀”开设犍为郡。把开发盐、铁作为施政大纲。此后,在井研县城南七里的地方,发现了盐源,开掘出一口最早、最好的盐井。这口井盐质“研净”,当时人们称这井为“研井”。于是在“研井”附近逐渐形成集镇,井研镇就是因盐井而诞生。
井研镇出现以后,经东汉、三国、两晋至南北朝,前后近五百年的时间,井研镇一直属武阳县。僚人入蜀后,普遍与汉族杂居,逐步被同化,西魏时(553年—557年)乃分武阳县地设怀仁郡(治所今仁寿),立蒲亭县(在今井研),所谓怀仁是对僚人寓有安抚和统治的含义。
隋文帝开皇十一年(591年)以“并小为大,存要去闲”的方针,调整全国行政区划,废蒲亭县开设井研县。隋初,开放盐业,废止官营,任民经营,对盐业实行无税制。使井研盐业成为蜀中重要产地,唐、宋时号称最盛。
北宋时期开发梯田、坡土更多。咸平四年(1001年),废始建县入井研县,县境日宽,成为陵州大县。
从南宋绍定四年(1231年),蒙古军第一次攻入四川起到蜀地为元军全部占领止,(1279年)县境整整经历了四十八年的战争破坏,社会长期失去安定,井研“地荒民散”,变成废墟。元世祖至元二下年(1283年),乃废井研,合入仁寿。元至正二十年(1362年,红巾军领袖明玉珍于渝州(今重庆)称帝,国号大夏,井研乃复县,九年后统一于明朝。
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初置县,由于人口太少又并入仁寿,后湖北等地移民约42姓来县,于十四年(1381年)才恢复立县,属成都路。
清初,吴三桂叛清,为吴三桂占据,称大周太平府井研县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叛平,复入清朝治内。清初,井研受战争破坏严重,第一任知县王配京来县多方招集仅得街民17户,38个人。清政府实行长期移民,从湖广移来82姓,经历一百多年时间,到乾隆、嘉庆时,井研人口、生产才发展起来。这时井研县是资州辖县。民国时期沿袭清制,政区无变动。
解放后政区进行多次调整,1950年置乐山专区,井研划归乐山专区,1951年将犍为马踏等6个乡和荣县、仁寿、乐山的部分乡、村划入井研。1968年改为乐山地区,1985年改乐山地区为乐山市,井研县随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