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今米易明朝时为迷易千户所,清置迷易巡司。1951年将德昌县的麻陇、龙窝区的部分及下四乡和会理县的西区组建迷易县,属西康省西昌专区。1952年改迷易县为米易县。
【沿革】
春秋战国时期,原迷易(今米易)一带为我国西南夷的邛都部落。汉景帝后元元年(前143年),司马相如任武骑常侍,在邛会地区置郡;汉武帝的元鼎年间(前116年-前111年),在今汉源东南置沈黎郡,辖邛嶣地区,今之米易地区即正式划入西汉王室版图。是时,安宁河河东归会无县,河西归邛都县。
南北朝周武帝建德年间,河东仍属会无县,河西属可泉县;唐天宝十四年(755年),河东属青宁郡,河西属建昌郡(今西昌);五代后蜀明德年间(934年—938年),迷易安宁河东地带命名为诺赕,属会川府,其河西地带命名为屈部,属建昌府。
宋时,太祖以“唐之祸基于南诏”,明确表示:以大渡河为界的越嶣等郡“非吾有也”。故邛嶣地带为大理国所占,当时迷易一带曰明夷。
元王朝在建昌设置“罗罗斯宣慰司”,辖五路二十三州(包括今米易的普济州、威龙州及安宁河沿岸以东、以西的其它地区)、隶属云南行省。衽土司制,史称“土知州”。
明代置军事移民卫所(完善土司制),河西属建昌府,河东属会川府。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)年,在今撤连改设守御千户所,直属四川行都司管辖。因此地处安宁河下游,冬季多雾,日出迷蒙,其分县治因名迷易(阳)县,后又相继改为迷阳守御千户所(巡检所)。
清雍正年间(1723年—1735年),迷易守御千户所划为建川南道宁远府辖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迷易守御千户所改为迷易巡检所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,迷易为会理州分州,设分州知事。民国二年(1913年),改设为县佐;民国九年(1920年)为会理县分县;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红军长征过会理,迷易分县官员惊慌逃匿,因以撤县划区,同年(1935年),取普济、威龙两州为首一字,成立普威联保处。
1950年3月25日,迷易地区解放。1951年5月从会理县划出平谷、河高、莲溪、昔宁等乡,从德昌县划出迷易区、麻陇区和龙窝区的南坝等地,于1951年10月正式组建成迷易县。1952年5月西康省西昌专员公署正式行文“迷易县更名为米易县”,隶于西康省西昌专区。1957年西康省撤销后,归四川省西昌地区。1978年由西昌地区划归渡口市,1987年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,米易县隶属攀枝花市至今。2004年底,米易县区划经过调整,辖7个镇(攀莲、丙谷、得石、垭口、普威、撒莲、白马)、1个乡(草场)、4个民族乡(白坡彝族、麻陇彝族、新山傈僳族、湾丘彝族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