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汉始置安阳县(县址在今上七镇鳌头山下的冉家坝)。晋改安康县。唐至德二年(757年)改称汉阴(县城位于汉水南岸的社溪,古代以水之南为阴,故名汉阴)。后因汉水泛滥,城池被毁,宋绍兴二年(1132年)县城迁至汉水以北100多里的新店(即今县址),仍沿用汉阴之名。
【沿革】
夏代,今汉阴属梁州。商周时期,今汉阴成为庸国的封地,史称上庸,为“群夷之国”。公元前11世纪,因巴人讨伐商殷纣王有功,西周建立之初,周武王封巴氏为子国,首领为巴子,因而叫巴子国,通常简称巴国,国都设今汉阴县地。秦惠王更元十三年(前312年),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(今天的中渡台)设西城县,属汉中郡,今汉阴为西城县辖地。
汉初,西城与成固各裁一部合并而置安阳县。魏黄初二年至东晋建武一年(221年~317年) 魏文帝重设安阳县,由于当时石泉以西为蜀占据,另设黄金县,因此辖地缩小。晋太康元年(280年),安阳县改名安康县,辖地未变。东晋建武一年至梁天监三年(317年~504年) 东晋元帝时,安康县西部分设长乐县,因而辖地再次缩小,只包括今汉阴县及石泉东南部、紫阳西北部。
南朝宋、齐、梁3代将安康县分为宁都、安康两县,区域未变。梁天监四年至梁豫章王天正元年(505年~551年) 梁州被北魏占据后,分安康县地,设直城县(今池河)、汉阳县(今汉王城)。此时安康、宁都两县只辖今汉阴县及石泉南部。以后两县合为安康县,又改名宁都县,而辖区未变。
西魏废帝元年至唐大历六年(552年~771年) 西魏撤销广城、汉阳两县,辖地并入宁都县。此时区域为今紫阳、汉阴两县及石泉南部。
唐至德二年(757年)改称汉阴。唐大历六年至永贞元年(771年~805年) 石泉县因人口稀少撤销并入汉阴县。辖地为今汉阴、石泉、紫阳3县。唐永贞一年至南宋末(805年~1279年) 石泉分出复设,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、紫阳两县。元初汉阴县撤销,辖地并入金州。
明洪武十年(1378年)汉阴县恢复,辖地仍为今汉阴、紫阳两县。明洪武十年(1377年)汉阴县撤销并入石泉县。明永乐五年至正德七年(1407年~1512年) 复设汉阴县,辖地仍为今汉阴、紫阳县。明正德七年(1512年),分汉阴东南隅并金州西南一部分设紫阳县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十一月,汉阴县割属汉中府。万历十一年(1583年),改金州为兴安州,汉阴又划归兴安州。
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,改兴安直隶州为兴安府,同时撤汉阴县,与州辖地合并设安康县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原汉阴县分出改为汉阴厅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,改厅为县,称汉阴县,归汉中道管辖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,在今安康设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汉阴从属。
1949年11月29日汉阴县和平解放。属安康分区。1950年属安康专区。1958年12月,汉阴并入石泉县,1961年9月恢复汉阴县建制。1968年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安康专区改称安康地区。2000年安康地区改为安康市,汉阴县随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