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明正德八年(1513年),以此地“毗连三省边境,处处相通,最为险隘”,“五方杂居,易薮奸”,割平利东南境设巡检司以镇守。因山谷平地,当地习惯叫坪,故名“镇坪”巡检司。不久废。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再划平利县广化里东南,即秋山以南置镇坪巡检司。道光四年(1824年)升巡检司为镇坪抚民分县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,县人呈请升格为县,与平利县分疆治理。陕西都督张凤翙批复:设立县治,事关重大,仰候体察情况,斟酌办理。民国五年(1916年),再次请愿升县,督军陈树藩批复:现值戎马仓皇,缓办可也。民国八年(1919年),镇坪推举地方人士罗世安、杨少卿驻省,向军政两署请愿立县;平利组织旅省同乡极力反对,平利地方人士同时组织声援。直至民国九年(1920年)始获批准。
【沿革】
公元前11世纪,今镇坪地区为庸人拥有。周武王灭商,建庸国,镇坪为庸国辖地 鲁文公十七年(前610年),楚庄王联合秦巴灭庸,庸地属楚。 秦惠文王后十三年(前312年),秦夺楚汉中郡设西城县。今镇坪地区为西城县辖地。 秦昭王三年(前304年),秦还汉中郡上庸与楚,今镇坪地区重归楚辖地。 楚顷襄王十九年(前280年),楚秦交战,楚向秦献出汉水以北及上庸,今镇坪地区遂属秦。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秦统一六国,西城县为汉中郡治。 西汉,沿袭秦制,设汉中郡长利县,辖今镇坪地区。东汉光武六年(30年),废长利县,先后并入锡县、西城县。建安二十年(215年),汉中郡改名汉宁郡,分锡县属上庸。到三国曹魏黄初二年(221年)改西城郡为魏兴郡,隶荆州。魏景初元年(237年)锡县又属魏兴郡。
晋太康元年(280年),置上廉县,属荆州上庸郡,辖今平利、镇坪地区。南北朝时,南朝宋分上廉,增设吉阳;不久撤上廉县,辖地并入吉阳,名吉阳县。南朝齐又划吉阳为吉阳、上廉两县,镇坪仍属上廉,先属魏兴郡,后属上庸郡。梁上庸县属魏兴郡。西魏废帝元年(552年),改上廉县为吉安县,属安康郡,辖今镇坪县地区。三年(554年)设金州。北周武成二年(562年),撤西城,辖地并入吉安县,辖今安康、岚皋、平利、镇坪,属于金州。
隋复置西城县,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称吉安,仍属金州。大业三年(607)撤金州设西城郡,吉安县改称金州,辖今安康、岚皋、平利、镇坪,隶西城郡。大业十三年(622年)郡县俱废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划金州县东南设平利县,县驻地上廉故城,辖镇坪,属山南东道金州。大历六年(771年)废,并入西城县,长庆二年(822)复置。
五代十国沿唐制,金州平利县属前蜀、后蜀。宋熙宁六年(1073年),废平利县设镇辖今镇坪,属西城县。宋元祐初复设平利县;北宋属京西南路金州,南宋属利州东路金州。元至元年间,废平利县设巡检司,隶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金州。
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复置平利县辖今镇坪,属四川布政使夔州府大宁州;洪武五年(1372年)改属汉中府金州。正德八年(1513年),以其地“毗连三省边境,处处相通,最为险隘”,“五方杂居,易薮奸”,割平利东南境设镇坪巡检司以镇守。山谷平地,当地习惯叫坪,因名镇坪。不久废。万历十一年(1583年),金州改名兴安州。平利属兴安州。万历廿三年(1595年),兴安州直隶陕西布政司。
清初,镇坪属陕西布政使司兴安州平利县,乾隆元年(1736年)设兴汉道,辖兴安州。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升兴安州为府。划平利县广化里东南,即秋山以南置镇坪巡检司。嘉庆五年(1800年)改兴汉道为陕南兵备道。道光四年(1824年)升巡检司为镇坪抚民分县,设县丞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和民国五年(1916年),县人两次呈请升格为县,与平利县分疆治理。直至民国九年(1920)始获批准,属陕西省汉中道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裁汉中道,设陕西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嗣后改为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镇平县随属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5月,经中共陕南区委批准,在湖北郧县成立中共镇坪县委和镇坪县人民民主政府,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西进。
1950年1月11日镇坪县解放,属安康专区。1968年9月6日,安康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,1969年10月1日,改为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。1979年7月,撤销安康地区革委会,改称安康地区行政公署,镇坪县属安康地区。2000年6月23日,撤销安康地区和县级安康市,设立地级安康市,镇坪县属安康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