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数字常识   民间典故   中国地名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 人名故事  

西乡县


[日期:2014-03-06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1898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东汉为成固县地,永元七年(95年)于今县南15里建定远城(又名平阳城、平西城)为班超封邑。三国蜀汉于此置南乡县。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改南乡县为西乡县,因张飞被封西乡侯,寄食采于南乡县。另据《汉中府志》:“与夔之东乡对,故名西乡。”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夏、商,县地属梁州褒国附庸巴方。 西周(前1027年—前771年)县地属雍州楚国。东周(括春秋、战国)前期(前770年—前312),县地仍属楚国,直至战国末(前221年),县地属秦国汉中郡。 秦,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。

      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(前106年)分全国为十三州(郡),县地大部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,东北隅属汉中郡之安阳县。新莽地皇四年(23年),公孙述割据益州,占有巴、汉,此13年中,县地为公孙政权所辖。

       东汉光武建武十二年(36年),破蜀灭述,县地复归汉有,仍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。和帝永元七年(95)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,封定远侯,食采于县地(括今镇巴),并建平西城(又名平阳城、定远城),为本县建城之始。汉献帝初平二年(191年),张鲁、据汉中,改汉中郡为汉宁郡。建安二十年(215年)曹操据汉中,复汉中郡名。郡名两更,县地仍属。

      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刘备取汉中,县地归蜀。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(221年)分成固县南境置南乡县(即今西乡、镇巴二县地),从此本县脱离成固,独立行政,仍为蜀汉益州汉中郡领辖,设县治于归仁山(今镇巴县渔渡坝古城堡)。是年,蜀将张飞晋封“西乡侯",寄食采于南乡县。蜀汉后主炎兴元年,即魏元帝景元四年(263年),曹魏灭蜀,分广汉、巴、涪陵以北7郡为梁州,本县归魏,属梁州汉中郡。

      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(281年),因张飞封侯西乡,改南乡县为西乡县。治所由归仁山北移平西城,仍属梁州汉中郡。东晋(包括十六国)初,本县尚归成汉(即大成)所有。晋穆帝永和三年(347年) 桓温伐蜀,成汉灭,本县归晋。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(373年),苻坚派兵攻取梁、益二州,本县遂为前秦占有。孝武帝太元九年(384年),桓冲遣将杨俭期收复汉中,本县复为晋土。安帝义熙元年(405年),谯纵叛晋,割据梁,益,仇池氐王杨盛乘虚据汉中,以地请降后秦,但因杨盛窥伺两端,游离于东晋、后秦之间,东晋、后秦皆无实际管辖能力,汉中郡、县实为杨盛政权所辖。义熙九年(413年),刘裕命益州刺史朱龄石灭谯纵,收复四川东晋王朝乘胜克汉中,本县再归晋。

       北魏政权于县境(今峡口)设丰宁戍。改西乡县为丰宁县,寓“五谷丰稔,四季咸宁”之义。并立丰宁郡领丰宁县,郡县同驻丰宁戍,改属东梁州领辖,旧治平西城遂废。梁武帝大同元年(535年)北梁州刺史兰钦收复梁州,本县还梁,复西乡县名,治所仍驻丰宁戍,属北梁州汉中郡所辖。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(551年)侯景溯江犯江陵,梁萧绎(次年称帝)求救西魏,约许割让汉中。西魏乘机于废帝元钦元年(552年),遣将达奚武占领汉中,本县又为西魏所有。西魏恢复北魏建置,废西乡县名,再立丰宁郡、丰宁县于丰宁戍。次年,析北梁州和直州(即北魏东梁州)之地置洋州于泾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阳(即今四季河),以洋水为名,此为本县立州之始。洋州领洋州、怀昌、洋中、丰宁四郡。洋州郡辖黄金县;怀昌郡辖怀宁县;洋中郡无考,丰宁郡辖丰宁县。

       隋文帝开皇三年(583年)撤郡,行州县两级制,丰宁县仍属洋州。炀帝大业元年(605年)废州复郡。翌年撤梁、洋二州,合为汉川郡;改丰宁县复西乡县名,且立洋源镇(军事建置)于蒿坪山之阳,县镇同治,归汉川郡所辖。

       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废郡复州,析汉川郡之西乡、兴势、黄金三县,再立洋州于西乡州县同治蒿坪山之阳。武德七年(624年)析西乡南境置洋源县(今镇巴县地)。唐太宗贞观元年(627年),分全国为10道,本县属山南道洋州辖。玄宗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调整区划,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,本县随洋州属山南西道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洋州为洋川郡。十五年(756年)郡治由西乡迁往兴道。

       唐肃宗乾元元年(758年)再撤郡复州,改洋川郡为洋州。敬宗宝历元年(825年)撤销洋源县,其地大部并入西乡县。僖宗光启三年(887年),洋州设立武定军(军事建置)。昭宗天复二年(902),朱温进入关中,把持朝政,杀戮大臣,四川王建乘机以假道勤王为名,占领兴元(汉中),洋州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迎降,本县随洋州归前蜀。

      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(925年),前蜀武定军节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后唐,本县随之。后唐闵帝应顺元年(934年)正月,武定军节度使孙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,因避孟知祥讳,乃改洋州为源州,本县从属。

      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(965年)正月,宋将王全斌、刘光义灭后蜀,改源州复洋州,本县与兴势、黄金、真符同为洋州辖。宋太宗至道三年(997年)改道为路,本县随洋州属陕西路。神宗熙宁五年(1072年)增建利州路,本县随洋州属之,县治仍驻蒿坪山之阳。

       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(1144年)利州路东西两分,本县归利州东路洋州辖。理宗端平二年(1235年),蒙古军入侵金、洋、梁(兴元)三州,战争屡年,西乡城毁治废达18年。宝祜元年(1253年),即蒙古宪宗三年,忽必烈遣使戍守兴元诸州,沿袭宋制,并利州东西两路为兴元路。本县归兴元路洋州辖。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,本县脱离洋州,改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。元晚期县治方由蒿坪山之阳迁来今治。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 (1365年),夏明玉珍取兴元,本县随之又属“大夏"6年。

       明太祖洪武三年(1370年),大将徐达克兴元,改兴元路为汉中府,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,分全国为13承宣布政使司,本县即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。

       清世祖顺治三年(1646年),肃亲王豪格遣将贝勒尼堪等进占汉中,县土遂归清有。清承明制,本县仍属陕西布政使司(后改称陕西巡抚部院,俗称陕西省)陕安道汉中府辖领。清仁宗嘉庆七年(1802年)析本县南境24地置定远厅(今镇巴县)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二年(1913年)并汉中、兴安 (安康)、商州为汉中道,本县属之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撤道,本县直属陕西省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省下增设行政督察区(即专员公署,简称专区),本县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(治南郑)所辖。

       1949年12月5日,西乡解放。本县初属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公署,1951年属陕西省南郑区专员公署,1954年属陕西省汉中区专员公署,195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,196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,197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,1996年7月,汉中撤地设市后属汉中市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
最新添加
热门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