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汉高祖元年(206年)始置鄜[fū]县。前秦苻坚于长城原置长城县,属长城郡,后秦建初八年(393年)姚苌分鄜县北部置洛川县,以县界有洛川水为名。
【沿革】
夏(约前21—前16世纪),传说属雍州之域。 商(约前16—前11世纪),属西河国地盘。西周(约前11世纪—前771年),属猃狁部落活动地区。东周(前770年—前256年)、春秋时期为白狄(猃狁分支)活动地区。战国前期属赵、魏(从马长寿、谭其骧说),后期属秦上郡所辖。
秦(前221年—前206年),设鄜县(治所为今鄜城附近),属上郡。县东北部属定阳县(即赵国定阳故县一部分)。西汉(前206年—8年),高祖元年(前206),项羽入关,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(治高奴,今延安附近),鄜县属翟国。刘邦灭翟,鄜县属左冯蝈(治所在今大荔)。新莽改鄜县为修令县。 东汉(25年—220年),撤修令县,其地并入定阳县,属上郡。
魏晋时期,逐渐为匈奴、氐羌占据,郡县废。西晋、前秦为鄜县。后秦建初八年(393年)分鄜县北部置洛川县(以洛水流经其地故名,为洛川县名之始),与鄜县属东秦州。
南北朝(420年—581年),北魏改鄜为敷,置敷城郡。领敷城、洛川、定阳三县,属北华州,为东秦州所改。太平真君年间(440年—451年),洛川县治迁至高槐,(即今县东北5公里之安宫村)。北魏永熙三年(534年),北魏分东、西魏,洛川县属西魏,西魏改北华州为鄜州,敷城郡属之,以至北周未变。
隋开皇二年(582年)洛川县治自高槐迁于旧县。开皇三年(583年)罢敷城郡为敷州,仍领敷城、洛川二县。开皇十六年(596年)分三川,洛川县地置洛交县,洛交县属鄜州(今富县)管辖。大业元年(605年)将鄜城县改为敷城郡,改“敷”为“鄜”,恢复鄜城县、洛川县。大业三年(667年)改鄜城郡为上郡,领鄜城、洛川、洛交三县,其年郡置自杏城(今黄陵县城附近)移于五交城(今富县)。
唐(618年—907年),鄜城县(唐末改翟州),属坊州;洛川县属鄜州。五代(907年—960年),訚州(洛川县改),属訚州;禧州(后梁开平三年由翟州所改),昭化县(禧州改)。后唐同光元年(923年)复改昭化为鄜城县,属鄜州。宋(960年—1127年),鄜城县、康定军(康定二年由鄜城县改);洛川县属永兴军路鄜州辖。
金(1127年—1234年),鄜城县、洛川县,属鄜延路鄜州,后属延安路鄜州。元(1271年—1368年),洛川县(至元四年废鄜城县,其地并入洛川)属延安路。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置陕西等处中书行省,洛川县属陕西等处中书行省延安路鄜州。明(1368年—1644年),洛川县属陕西等处布政使司河西道延安府鄜州。清(1644年—1911年),洛川县雍正三年鄜州升直隶州,洛川属之。乾隆三十三年(1763年),县城由旧县迁于今凤栖镇。
民国初年属陕西省榆林道,民国十六年年(1927年)撤道,由省直辖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在洛川县设置第三行政督察区,辖洛川等县。民国三十年(1941年)分洛川县东部约1022平方公里归黄龙县(原名黄龙设治局)。
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4月洛川解放,洛川隶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,1950年改为陕西省延安专区。1968年延安专区改为延安地区。1996年11月,延安地区设立延安市,洛川县属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