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网】--由来已久
  网站首页   数字常识   民间典故   中国地名   风俗节庆   海外探寻   日常词解   人名故事  

黄陵县


[日期:2014-03-06]   来源:www.Youlai19.cn  作者:【由来网】   阅读:1744次

【由来】
       北魏正平元年(451)置中部县。隋开皇六年(581年)因避讳文帝父杨忠之名,改中部县为内部县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复称中部县至明清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因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,将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。

【沿革】
       夏、商(前11世纪)时,黄陵属桥国领域。西周(前11世纪一前771年)时,黄陵无建置,称白翟地后为晋国占据。 东周(前770年—前256年)时,属晋,周安王骄二十六年(前376年)韩、赵、魏分晋后属魏,魏置上郡。周显王扁四十二年(前327年)魏与秦交战,败纳上郡十五县于秦(黄陵属十五县辖区之内),当时无建置,属秦上郡。

       秦,实行郡县制后,此地置上郡。西汉,始设翟(狄)道县,属左冯翊辖。王莽新朝(公元9年)时,将翟道县更名为涣县,县治仍设翟(狄)道县。 东汉初恢复翟道县,旋即撤销,辖地归属北地郡下辖之县(今耀县)。灵帝中平六年(189年)以后,上郡、北地郡等被匈奴占据,郡县俱废,此地无建置。

       西晋时,此地无建置。大夏国赫连勃勃占据此地,以秦州剌史镇杏城(今南城村)。东晋(384年—386年)时,后秦、姚秦在县东部故城(今侯庄乡故城村)设中部县,在中部县城设中部郡,后废。

       北魏正平元年(451年)于杏城设北雍州,中部郡、中部县,在西部复设狄道县。太和十五年(491年)改北雍州为北秦州,复设中部郡,治所设中部。孝昌二年(526年)更北秦州为北华州,中部属西魏敷州,西魏大同九年(543年)迁往杏城。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北华州为敷州,领中部、敷城二郡。中部(狄道县)县制未变。北周(557年—589年)时,狄道县制撤销,辖地归中部,治所在杏城。

       隋开皇元年(581年),因避讳文帝父杨忠之名,改中部县为内部县。开皇三年(583年)废中部郡,县治设杏城,属敷州辖。大业三年(607年)属上郡,县治自杏城移于今址。

       唐时实行道、府、县三级行政制。武德二年(619年)七月于中部县址设坊州,属关内道,治所置上城。同时将内部县恢复为中部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设中部县。天宝十二年(753年)十二月分宜君县西北部(今建庄川流域)设升平县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中部郡为坊州,治所设中部县。宝应元年(762年)撤销升平县制,后复设,此时中部县制即袭魏、周、隋制。

       五代,后梁开平三年(909年)坊州归后梁,治所仍设中部县。中部、升平、坊州如旧。宋,中部属永共军路,坊州治。金,仍袭宋制,建炎二年(1128年)置京兆路与鄜延路,中部属鄜延路坊州辖。

       元,实行省、路、府、县四级行政制度。至元二年(1265年)废坊州,中部县改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延安路鄜州辖。

       明改旧制省为布政司,路为府,中部仍称中部县,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鄜州辖。建文四年(1402年)由知县黄琮将中部县治置于隆坊,成化年间(1465年—1487年)将中部县治移于桥山下城。

       清中部县属延安府鄜州辖,雍正三年(1725年)废府,中部属陕西省西乾鄜道鄜州直隶州辖。

       民国初,中部县属陕西省榆林道辖,废道后直属陕西省长公署辖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“西安事变”后,以马塔、北长墙、高松树一线为界,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政府所辖,东为中部县属国民党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地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因轩辕黄帝陵寝所在,本县呈请国民党政务院批准,将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,县治设上城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3月黄陵解放,5月成立了黄陵县人民政府,隶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领导。1950年5月整编后属延安专区领导,治所仍设上城,1953年冬始移下城(今址)。1958年12月黄陵、宜君合县,县治设桥山下城,仍称黄陵县。1961年10月黄陵、宜君又分设,县名未变,县治仍设下城。1968年9月改延安专员公署为延安地区行政公署,1996年11月改为延安市,辖黄陵县至今。

分享到微博   分享到QQ空间   分享到贴吧 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评论
最新添加
热门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