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由来】
清宣统元年(1909年),设置漠河总卡衙门,民国三年(1914年)5月8日,漠河总卡衙门改设漠河设治局,民国六年(1917年)1月1日,漠河设治局改为漠河县。漠河县,以境内河流——漠河命名。
漠河,古称“木河”、“末河”,因河水黑如墨,又称“墨河”。又因河水曲折旋转若石磨之转动,亦称“磨河”。“墨”、“磨”同音,渐沿用“漠 ”。此河发源于大兴安岭,北注入黑龙江,其河水黑如墨色,故名墨河,后演变为漠河。此河现已干枯。
【沿革】
今漠河境域唐虞三代属肃慎地;春秋战国,为东胡、山戎之地;两汉时期,属于乌桓和鲜卑之地;三国时期属鲜卑东境地,晋时为豆莫娄国,属鲜卑地;北魏时为乌路候的属地;隋属于契丹室韦之地;唐,漠河一带称为室韦国,唐王朝在黑龙江西部设置室韦都督府,漠河地受其管辖。
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(916年)平定了“奚”和“室韦”,建立辽国。辽初,漠河地方属东京道室韦王国府管辖,到辽圣宗时,改属西北路招讨司室韦节度使管辖。金,为上京治下的蒲与路(路治在今克东县境内)的西境;元初,漠河属蒙古贵族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,后改为辽阳行省蒲与路管辖。明分属朵颜、东宁、夫余等卫管辖。正统(1436~1449年)后设立木河卫,今漠河属奴儿干①都司木河卫之地。
清军入关前,今漠河一带属已经臣服后金的索伦部,为索伦部游猎之地。顺治元年(1644年),清军入关后,整个东北地区由盛京总管府管辖。顺治十年(1653年),设立宁古塔昂邦章京。康熙元年(1662年),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(简称宁古塔将军),漠河地方在其管辖之下。康熙十三年(1674年) ,清政府开始在黑龙江左精奇里江口以南的黑龙江东岸(明代忽里平寨旧址)修建木城瑷珲。康熙二十二年 (1683年)设立黑龙江将军,统辖松花江左岸以北,包括漠河在内至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。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后于黑龙江城(瑷珲)设立黑龙江副都统,漠河为黑龙江副都所辖。康熙三十年(1691年)设布特哈总管衙门,漠河境内原为黑龙江城所辖的鄂伦春、索伦、奇勒尔等牧猎地区,改属布特哈巡查与管辖。
光绪八年(1882年),漠河划归兴安城总管衙门。光绪九年(1883年)俄国人结伙在阿勒巴金河(今额尔河)支流的什都哈河 (今老沟河)流域盗采黄金,并成立所谓热尔图加共和国。光绪十二年 (1886年)派兵消灭热尔图加共和国。光绪十四年(1888年) 10月,北洋政府于老沟创办漠河金矿总局。光绪二十年(1894年)后,漠河为黑龙江副都统下库马尔路协领管辖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裁撤兴安城总管衙门,撤黑龙江将军衙门改为行省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设黑河府,今漠河地域则隶属黑河府管辖。同年8月5日,东三省总督徐世昌、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请设立漠河直隶厅,驻漠河,为缓设之缺,未及实行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,设置漠河总卡官,驻漠河,节制洛古河、讷钦哈达、漠河、乌苏里、巴尔嘎力、额木尔、开库康、安罗卡伦。总卡官于清宣统二年五月初一日(1910年6月7日),“接管地方一切事务”。隶属瑷珲兵备道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6月,北洋政府撤销瑷珲兵备道,7月在黑河成立黑河道。民国二年(1913年),北洋政府又将黑河道改为黑河观察使,漠河则先后隶属于黑河道、黑河观察使统辖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黑河观察使又改为黑河道。7月1日,漠河总卡衙门改为漠河设治局,隶属黑河道。民国六年(1917年)1月26日,将漠河设治局升为漠河县,为二等县,县署驻漠河街。民国十八年(1929年)2月,撤销道制,黑河道改为黑河市政筹备处,漠河县改由黑龙江省直辖。同年4月,由二等县提升为一等县。
民国二十年(1931年)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日本入侵中国东北。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3月9日,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。同年 4月1日黑河沦陷。伪满康德元年(1934年)1月,日军讨伐队侵占漠河。同年 5月伪漠河公署成立,定为丙级县,隶伪满黑龙江省。12月1日,伪满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,将东北划为十四省,漠河县划属黑河省。
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8月11日,苏军红军进驻漠河县城,8月13日漠河县境光复,此期间漠河隶属黑龙江省管辖区内。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2月,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,简称黑嫩省,成立黑龙江嫩江联合政府,漠河县为其第五专署(黑河) 领导。同年3月,撤销漠河县,并入呼玛县。1948年,在原漠河县设立呼玛县第五行政区。
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,漠河仍为黑河专区呼玛县的第五区。1970年4月1日,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,漠河随呼玛县由黑河地区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。1981年5月14日,设置漠河县,以呼玛县北部的漠河、兴安两个公社和大兴安岭地区所属的阿木尔、图强、古莲3个区为漠河县的行政区域。同年8月16日,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,驻西林吉镇,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。
【注释】
①1409年(明永乐七年),明王朝在黑龙江下游与阿姆贡河江流处右岸的特林设立奴儿干都司,“奴儿干”为满语的译音,汉语意为“图画”,因该地山川秀丽,风景如画,故名。奴儿干都司共辖 384卫,24所,7城站,1寨,所辖区域北界至外兴安岭,东至鄂霍次克海的库页岛。